■厦门新增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可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医疗保障
■还建立9支地震应急救援队,配备了完善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装备
厦门日报讯(文/本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蔡欣欣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两个百年”愿景,而坚持不懈地提升厦门防震减灾水平,正是实现愿景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要求,近年来,市地震局提出了打造厦门地震安全岛的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地震安全岛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地震安全示范地区。其中,切实提高市区地震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日是“5·12”防灾减灾日。厦门在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打造地震安全岛方面有哪些举措?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防震减灾演练中,救援人员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搜索救人。
航拍机可实时传输受灾现场视频资料。
今日是“5·12”防灾减灾日。记者从市地震局了解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厦门正完善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市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全面增强应急救援能力,普遍提升公众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对灾害性地震的能力。
新增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昨日从市地震局了解到,在“5·12”防灾减灾日到来前夕,厦门又新建成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加上2011年建成的第一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岛内外已经建成了82处这样的场所,实现了无缝覆盖全市。一旦地震灾害来临,厦门可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等保障。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大震发生后临时安置受灾群众的场所。它的建设,是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配套完善相关的应急设施,达到提供基本生活、医疗等保障的要求,从而起到迅速安置灾民的作用。2011年,厦门把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4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利用了规模较大的公园、广场、绿地、学校等空旷处进行建设,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向住所遭到地震破坏的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等保障,起到迅速安置灾民的作用。
去年,厦门着手在各区的中小学校新建40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其中,思明区和湖里区各8处,岛外四个区各6处。目前这些场所已经建设完成,进入验收阶段。
市地震局的专家介绍,每个避难场所都配套建设了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救助站、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简易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等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的供水、供电系统都是独立的,可以保证大震到来时,即便全市的供电、供水系统受到破坏,也能够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重型市级救援队配备的高科技侦察通讯设备。
重型市级救援队配备的破拆工具轻便易携,威力强大。
9支应急救援队守护美丽厦门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增强地震应急能力的重要内容。大震到来时,一支支快速奔赴灾区的应急救援队伍,就是受灾群众的救星。去年,依托15个应急救援联动单位,厦门配备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装备,建立了两支重型市级救援队、1支中型市级救援队、6支轻型区级救援队,与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共同形成了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应急救援力量,为“美丽厦门”织就了一张坚实的保护网。这些应急救援队伍不仅能保护厦门本地,还具备较高的远程驰援能力,已经在异地大地震救援中通过了实战检验,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和武警水电第六支队,建立了两支重型市级救援队,依托厦门武警支队建立了1支中型市级救援队,依托各区消防大队建立了6支轻型区级救援队,增强了厦门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同时从厦门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各部队的技术特点,结合各部队现有装备,进行救援功能的分配和配备完善紧急救援装备。
两支重型市级救援队不仅配备了无人侦察机、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生命探测仪、红外生命探测仪、液压顶杆、液压泵、液压剪、起重气垫等高科技搜救设备,更拥有指挥车、通信保障车、电源车、运输车、淋浴车、宿营车、餐车、马基路斯抢险车、自卸集装箱式抢险救援器材保障车等后勤保障设施设备,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灾情,当破坏性地震到来时,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两支重型救援队的职责也各有侧重,武警水电第六支队的救援队侧重于道路抢通、电力抢修以及次生灾害的处置能力建设,消防支队则侧重于处理现场灾情和人员搜救。
创新应急救援演练模式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市地震局针对破化性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的性质和重点工作,结合市区地震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现场应急救援演练、桌面演练、应急联动演练相结合的“521演练模式”。
“521演练模式”指的是应急救援联动演练(贴近实战)、桌面演练、现场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按5:2:1的比例开展。这种演练模式能够提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的实战性,明确应急救援不同阶段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形成规范,使应急救援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有序。这种演练模式已经在厦门有感地震发生后接受了实战检验。
全市8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览
演练中,救援人员利用便携式装备在废墟中救人。
【相关】
“三网融合”监测地震
去年以来,市地震局着手打造地震监测台网、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三网融合”的地震台网,以提升厦门的防震减灾水平。
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厦门防震减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地震监测能力和观测点密度在东南沿海城市中位居前列。为配合福建地震台网建设,厦门去年率先提出打造“三网融合”的地震台网。根据计划,市地震局要在全市建设17个地震台站,每10公里一个台站,网格化覆盖全市。
当地震来临时,“地震监测台网”可以快速获取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地震预警系统”则是在地震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利用电磁波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地震波传播波速的规律,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发布预警信息。它能提供几秒至几十秒的应急处置时间。几秒钟看似很短,但其实可以做的事很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譬如行驶中的列车就可以减速,避免出轨翻车;输油(气)管线就可以提早关闭,避免漏油(气)引起污染或火灾;核电厂等重大工程就可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等等。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当大震发生后,这个系统可以在几分钟内把地震烈度区域图绘制出来,参照城市生命线工程分布、危化品集中分布、居民区分布等等,就可以快速分析出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种类、程度和受破坏严重的区域等信息,为政府部门的应急救援提供重要参考。
【解密】
怎么让市民了解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真正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了确保“建得成”更“用得好”,市地震局还组织编印了《厦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南》,免费向市民发放;经常指导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组织附近居民开展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的疏散路线、功能分区;开发相关软件系统,生动、形象、直观地引导居民使用应急避难场所。
《厦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周边社区、居民疏散路线等内容。市民一旦遇到破坏性地震,可以根据《指南》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避难场所。《指南》分为三个部分。《指南》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介绍。它用平面示意图和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每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处的位置、面积、周边的社区、周边的医疗机构和大型超市商场等信息。每张示意图上,还用带箭头的红线标注出附近社区居民抵达避难场所的最近路线。
市地震局目前还正在开发相关软件系统,生动、形象、直观地引导居民使用应急避难场所。市地震局负责人介绍,未来,市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系统,轻松掌握有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信息。“只要点击自己居住的小区,就会出现一个卡通人物通过电子地图指引你前往应急避难场所。”卡通人物会为使用者规划出抵达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的路线,一路上,它还会提醒相关注意事项,介绍相关应急避险知识。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后,卡通人物还会像小主人一样,介绍内部的功能分区,让使用者迅速熟悉应急避难场所。
抽排水装备。
怎么提高市民防震意识?
近年来,市地震局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利用科技手段,借助新载体,将防震减灾知识细化为不同的元素符号,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建设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基地是防震减灾宣传稳固而长久的重要阵地。厦门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还是福建省先进科普教育基地、厦门市首届十大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厦门市首批关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展品内容、数量为福建省最多,年接待5万人次。基地共有一个宣传展室、一个讲座厅和已建台网观测室。内部设有模拟地震来临时体验震感的“震动台”、直观表现地震及其破坏的“地震演示沙盘”、“地震纵横波演示器”、“候风地动仪模型”、“震动与距离关系演示模型”等项目。
打造地震科普示范校
海沧东孚学校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防震减灾科普氛围。学校的地震科普展览厅拥有厦门市地震监测手段分布模型台、震动和距离演示仪、震动和加固演示仪、震动记录仪等一系列设施设备。学生在这里可以更直观地找到“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和“发生地震后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校还和市地震局共同编制了《防震减灾校本课程》,系统地介绍防震减灾知识。像东孚学校这样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厦门已经建成了11所。
研制地震预警演示装置
市地震局研制开发了一套“地震预警演示装置”,能非常直观形象地将地震预警的原理呈现在人们面前,还能够把应急避险演练有机结合进去,让人们掌握避震技巧。该装置为全国首例,是防震减灾进校园、进社区又一个实用、有效的宣传工具。
建设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湖边水库旁的万科湖心岛四期小区楼盘,在施工过程中,加入了钢结构的“消能键”。消能键是类似立方体的软钢组织,通过其局部变形来耗散由地震输入建筑结构中的能量,让地震中的高楼减小摇晃幅度,降低大楼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概率。厦门2001年以后的新建住宅抗震设防烈度均达到了7.5度。而如果引入类似消能键这样的减隔震技术的话,住宅楼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可以提升到8度甚至更高。
万科湖心岛四期小区是厦门着手打造的首个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