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坦克开进厦大囊萤楼前。 海西晨报讯 1928年出生的洪卜仁先生,在厦门沦陷时年方十岁,在鼓浪屿上小学四年级的他,目睹并经历了厦门市区居民扶老携幼逃到彼时还是公共租界的鼓浪屿避难的一幕。 1938年5月10日,日军登陆厦门岛,在国军誓死抵抗三天三夜后,厦门岛被日军攻占沦陷。那时,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的势力还在当时还是公共租界的鼓浪屿上,市民们认为那里可以比较安全地躲避战争,因此,在日军即将攻进市区时,难民们纷纷渡海到鼓浪屿避难。 那几天里,日军飞机声“嗡嗡”不歇,一直在鼓浪屿上空盘旋,但始终不敢投弹。“逃难的人很多,海面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头。难民一批接一批争先恐后地坐着小船渡海。虽然1937年7月轮渡就已开通,但大部分的交通还是靠小舢板。有的小船靠摇橹,有的小船靠双桨,一般一条只能坐6个人。”洪卜仁回忆,日军5月12日早上追到鹭江道以及第五码头、第六码头附近。在难民逃难的过程中,日军虽不敢进攻鼓浪屿,但曾开机枪射击正在渡海的难民,许多小舢板被炸翻。这一幕让当时尚年幼的洪卜仁印象深刻,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他脑海中厦鼓海峡的水面上,仍有片片血迹。 很多难民逃亡到鼓浪屿后,举目无亲,无处落脚,而且那时候也没有难民营,当时的鼓浪屿居民把公共场所都腾了出来,收容难民。学校全部停课,礼拜堂、寺庙停止宗教活动,学生们到渡口引导一批又一批的难民前往这些场所避难;若有难民有亲属在鼓浪屿上生活,学生们就将其带往其亲戚家中。由于难民数量不断增多,虽已有大片公共场所开放,但仍容不下所有逃难的人,这时,让所有人动容的一幕发生了———一些华侨和鼓浪屿本地居民,将非亲非故的难民接回自己家中,不少居民主动拿出家中储备的食物,招待避难的同胞。当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最多的时候,小小一个鼓浪屿岛收容了十一万名难民。 战火纷飞的时候,一些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织起救济会。由于鼓浪屿公共租界的性质,还成立了一个名为“鼓浪屿国际难民救济会”的组织,由美国教会牧师卜显理任会长,不少地方人士也参与进来;来自国内及海外的捐款,源源不断地涌入鼓浪屿。 洪卜仁说,自己之后听闻,在日军进攻厦门岛后,有大半个月的时间里,厦门市区的街道鲜见人影。“据一位律师的母亲口述,当年她留守在大中路的家中。从大中路到升平路一带,日军士兵怕遇到国民党余兵反抗,在街上见人就开枪。”这种情况在半个多月后才结束———日军叫了一批汉奸前往鼓浪屿,组织了“维持会”,进入鼓浪屿动员难民回归,局势才相对缓和下来。 |
相关阅读:
- [ 03-28]104国道:女子头部遭车碾压身亡 肇事车逃逸
- [ 01-15]656路公交蔡塘小学站起火 警方已控制犯罪嫌疑人
- [ 12-25]两男子因捡废品引发冲突 青年用刀片划伤对方脸
- [ 07-30]在偏僻山路撞死行人后逃逸 车头血迹锁定嫌疑人
- [ 06-18]厦门一男子疑赌博输钱自断食指 失血过多昏迷路边
- [ 06-11]厦门警犬“柯受”离世 靠嗅血迹屡破奇案获公安部嘉奖
- [ 05-27]福州置福大厦现"凶杀"案? 楼梯走廊等处尽是血迹
- [ 09-05]幼童挖眼案须破解“死无对证”的疑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