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文史专家:白城曾是厦门早期的海防工事 即将以新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厦大白城,它的名字有什么由来,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本报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并采访市政协特邀研究员、著名文史专家彭一万,为您解读白城的“前世今生”。 名字由来 城墙用的是白色石灰 周边沙地也泛着白色 “白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明初开始,倭寇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沿海。1387年,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肖来福建,策划设防建筑城堡。当时在厦门主要修筑了三座防御工事,白城就是其中之一。”彭一万介绍说,当时在鸿山寺附近设关卡道口,被称为“镇南关”;在入海口筑“塔城”(即现在的黄厝村塔头);白城城墙的大门则被称为“镇北关”。 “白城名称的由来一是因为城墙用的是白色的石灰,二是因为周边的沙地也泛着白色。”彭一万介绍,城墙的中间地带有个通向城外海滩炮台的孔道。当时的白城与现在的大担、二担共同组成了闽南沿海防御网的一部分。 地理范围 从白城沙滩开始 延至厦港沙坡尾一带 据陈孔立《厦门史话》介绍,白城的范围从今年的厦大白城沙滩一直延伸至厦港沙坡尾一带。与白城同样有名的,要数架设在白城前的“长列炮台”。据资料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发生鸦片战争,白城成为厦门海防的前哨防线。为了加强军事防线与炮火威力,清政府特命闽浙总督颜伯焘、福建巡抚刘鸣翱到厦门布防,建造船坞,铸造火炮,在白城前架设系列炮位。英国人称这些系列炮台为“长列炮台”。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与白城的城墙一样,长列炮台在炮火的猛攻下最终只剩残骸。 名家之缘 鲁迅信中曾提及 林语堂等也在此住过 白城不仅是海防重地,这片土地也与不少名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也能寻找到与白城相关的记忆。1926年9月,鲁迅先生从北平来到厦门大学执教,于当年9月23日给许广平的信中,他写道:“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好几天,却忘不掉郑成功的遗迹。离我的住所不远就有一道城墙,据说便是他筑的。”(出处:铜陵《厦门通信》)。信中提及的城墙即为“白城”。鲁迅初来厦大时,居住在现在的生物馆,距离白城城墙较近。 在厦门大学建校初期,确实曾在“镇北关”和白城山上建教员带眷住宅,取名白城宿舍,林语堂、周辨明等著名教授均在那里住过。 |
相关阅读:
- [ 05-07]厦大白城重建环岛路将添新景 恢复"白城"历史风貌
- [ 05-07]“厦大白城”即将重建 或成环岛路新地标
- [ 04-22]哪里不会学哪里!白城社区“爱心助学课堂”每周六开班
- [ 03-06]环岛路滨海步行道二期试投用 设观景亭及休息平台
- [ 08-18]白城救生站大门紧闭不见救生员 救生艇在储藏室内
- [ 08-15]厦门海滨浴场救生员稀缺 工作辛苦却处境尴尬(图)
- [ 08-05]16公里海岸线仅有4个救生站 人员和配备严重不足
- [ 08-03]厦门白城又一少年溺亡 望市民和游客远离危险水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