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人文旅游 > 正文

用劳动守护梦想 六位劳模分享不同时代的劳模故事

2015-05-01 09:35:37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沈炯锋 88岁

●厦门十一中退休校长

●1956年市先进生产者、

1956年度市先进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沈炯锋

他是很多劳模的老师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吴燕如)

一枚“1956年先进生产者”奖章和一张“1956年度先进工作者”奖状,在主人沈炯锋的悉心珍藏下,保存了近60年依然完好如初。2009年,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委员会和市总工会给他补发了一张市劳动模范荣誉证。

高中毕业后,沈炯锋到厦大就读经济系。之后,沈炯锋开始了一生离不开的教育生涯。1953年,沈炯锋到当时的厦门市职工业余中学当教务主任。“在这里学习的人不少成了劳模。算起来,我也是劳模的老师啊。”沈炯锋笑说。

1982年,厦门成立十一中,几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让沈炯锋成为厦门十一中的第一任校长。

  陈景明 63岁

●曾任坂头水库管理处党支部书记

●1977年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矿井工人陈景明

25岁成为“全国劳模”

文/图 本报记者 邓宁 吴燕如

陈景明是个闲不住的人。如今,退休的他在集美社公业基金会半义务帮忙。

陈景明是集美人,19岁时被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招工调到位于龙岩的福建省苏邦煤矿。在矿山的十几年,陈景明始终坚持在井下第一线劳动。1976年的一天,陈景明带班打炮眼,不慎被一块20多斤的石头击中头部,顶着左脑勺的伤口,他坚持到当天施工结束。

1977年,25岁的陈景明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回忆这些荣耀,陈景明感慨:“我的父亲是一名码头工人,我一直谨记他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做任何事都要老老实实地干。”

  颜淼水 42岁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环境与学校卫生科科长

●2008年市五一劳动奖章、2008-2010年度市劳模、2012年省五一劳动奖章

卫生监督员颜淼水

汶川救灾一去23天

文/图 本报记者 林燕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震后第8天,时任厦门市卫生监督所监督员的颜淼水赶赴灾区抗震救灾,一去便是23天。这段经历让他对生命多了一份敬重,对人生多了一份思考。

在绕行西线赶往重灾区汶川县绵虒镇的路上,余震频发、道路塌方、滚石不断,甚至因为下雨路滑而差点翻车;灾区缺水断电,他们起早摸黑寻找水源、监测水质……不过,颜淼水每每回想这些,从不觉得后悔。

绵虒镇从此也成了颜淼水心中的一份牵挂。今年4月,他和当年的另9名援川同事在时隔7年后再次回到绵虒镇。

  陈笃信 86岁

●原厦门邮电局退休人员

●1960年省劳模

邮递员陈笃信

推着自行车发行报刊

文/图 本报记者 吴燕如

记者走进陈笃信家时,一眼便瞧见茶几上放着当天的《厦门日报》,旁边放着一个放大镜。几十年来,阅读《厦门日报》成了陈笃信每天的“必修课”。

16岁,陈笃信就进入原市邮电局,走街串巷送信。1949年10月,《厦门日报》创刊,陈笃信便多了一份工作——发送《厦门日报》。

1955年,陈笃信转到发行科,做起了报刊推广员。每天天刚亮,他就骑着自行车出发。“几乎都在郊区,灌口、东孚、杏林、曾厝垵、五通等,每天早出晚归。”陈笃信说,当时都是土路,陡坡不少,经常推着车爬坡。在他的努力坚持下,报刊订阅率提高了不少。

  施志清 58岁

●鹭江宾馆退休人员

●1988年市劳模、1990年市劳模、1991年省劳模

宾馆服务员施志清

为工作放弃保送上大学

文/图 本报记者 邓宁

“感谢当年鹭江宾馆的同仁,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成就了我。”尽管劳模的身份让施志清颇感荣耀,但是整个采访过程,他始终重复着对老同事的感激。

1985年,28岁的施志清辞去“铁饭碗”工作到鹭江宾馆当大厅服务员。为了干好工作,施志清发起狠来:“白天站9个小时,晚上去图书馆自学。”施志清回忆:几十年前看过的《服务心理学》、《服务礼仪》至今还烂熟于心。他的用心赢得了客人的称赞。

为了工作,施志清曾两度放弃保送上大学的机会。现在回忆起来,施志清坦言:这是自己唯一的憾事。

  苏江圳 33岁

●镇海社区党委书记

●2011年至2013年度市劳模

社区工作者苏江圳

随身带笔记本记下“小事”

文/图 本报记者 郭桂花

这枚2011至2013年度的厦门市劳动模范奖章,对社区工作者苏江圳而言,具有极大激励意义。“社区工作者获此殊荣还是较为少见的。”临近五一,这位“80后”基层社区书记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故事。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苏江圳坦言,有时感觉很累甚至想放弃,但社区工作就像他的孩子一样,让他心里始终难以割舍。“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群众的困难就得有人帮”是他的坚定信念。每次出门,苏江圳都要带上笔记本,自来水管破裂、楼梯太滑、斜坡太陡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不起眼小事”,走到哪里,他就记到哪里,像对待自己的家事一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