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正在提醒游客别乱扔垃圾。
海西晨报讯(记者 雷妤 实习生 宗琴)这两日,“51路”成了厦门公交驾驶员口中的高频词,总有好奇的人问:“你们51路真的变干净了?”“当然,干净了很多。”51路司机卢明毅笑容满面地回答。
就在51路推行“无饮食车厢、无垃圾桶”、各方对此讨论热火朝天的同时,厦门还有一个群体默默关注着此事。他们由青年人组成,是一群酷爱公交的厦门市民,被称为“厦门巴迷”。
昨日,“厦门巴迷”的代表通过晨报向全市发出倡议:希望市民不在公交车内吃东西,不丢垃圾,不车窗抛物,做一个文明的厦门人。
厦门巴迷:
我们城市需要车厢文化
戴惟是一位“厦门巴迷”,大学刚毕业的他对厦门公交了解已算得上资深:哪条线路更改、集团又新购了哪种车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此次,51路推广“无饮食车厢”,还撤掉了车厢内的垃圾桶,他更是时刻关注着进展。
在戴惟看来,厦门的公交需要技术革新,也需要打造车厢文化。他告诉晨报记者,各地的公交公司都在推动“无饮食车厢”。早在2010年,杭州就已推行“无饮食车厢”,厦门公交无论从车辆配置、票价优惠程度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在“无饮食车厢”方面,还未拥有自己的车厢文化。
“选择在51路推广是很有必要的,51路连接邮轮中心码头和轮渡公交场站两个游客密集区域,来厦旅游的游客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厦门公交的车厢文化,也能留下对厦门这座文明城市的美好印象。”戴惟说。
厦门市民:
建议推广到更多线路
市民小陈居住在轮渡,工作在东渡。自去年10月份51路车开行后,他每天都乘坐它上下班。在他看来,51路虽然站点少,垃圾却不见得少。
小陈告诉记者,以往抵达终点站后,他常看到工作人员扫出半篓子的垃圾,“不少乘客都在车上吃东西,有的人吃完后随手就将包装袋扔在地上”。
小陈认为,车厢内不能吃东西,这无需强调市民也应遵守。自己吃得津津有味,食物的异味却使他人舒适性大打折扣,尤其是夏天开空调时,封闭的车厢里气味不易散发。最重要的是,夏天即将到来,食物的残渣是蟑螂等昆虫繁殖的温床。
这几天,小陈也亲眼目睹了车厢的变化,“今天”比“昨天”更干净。
“得益于司机师傅的卖力宣传,看到他们那么卖力,我都被感动了。”小陈建议,“无饮食车厢”应该推广到更多的线路上。
记者也从厦门公交集团了解到,他们将参考市民的提议,在某些公交线路上逐渐推广“无饮食车厢”。
倡议书
市民朋友们:
大家好!众所周知,厦门在今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我们作为普通市民———文明城市中的一份子,也应该为这座城市的文明,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与义务。“公交车上吃东西”,这项被市民票选为最不文明的行为之一,也理所应该被抵制。
作为一位厦门市民,一个热爱公交的“巴迷”,我在此倡议:
1.不在车厢上进食各种食物。
2.不随意丢弃垃圾,不乱扔乱吐。
3.不向车窗外抛弃杂物,垃圾自觉带下公交车厢。
4.从自身做起,积极向周边的人宣传“无饮食车厢”。
厦门巴迷
车厢干净了 扫地很轻松
“真是没有想到,今天车厢居然比昨天还干净,这车开得真是舒心。”昨日一早,51路司机卢明毅告诉晨报记者,真好,车厢居然能这么干净。
昨日是51路试运行“无饮食车厢”取消垃圾桶的第二天。记者发现,随着车厢内提示标识逐渐完善,文明的市民和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司机们显得格外开心,干劲十足。
“无饮食车厢,不能在车上吃东西。”卢师傅对上车手拿零食的乘客说,并给乘客指了指“无饮食车厢”的提示牌。记者看到,相比于昨天,每辆51路车上都贴上了这样的告示,乘客一上车便能看见。
“车厢干净了,我们的心情也变好了。”卢明毅告诉记者,没想到撤离垃圾桶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以前夏天是最难熬的,空调开了,车厢封闭后垃圾味重,开起车来很难受。这两天不仅车厢里没人吃东西,连垃圾也少了很多”。
与“无饮食车厢”推行首日相同,昨日车厢的清洁工作仍是老余负责。他一上车,卢明毅便告诉他:“不用打扫了,车上没有垃圾。”但老余还是在车上转了一圈,左右看看。
“没垃圾我就扫扫灰尘。”老余说,以前车厢内最多的垃圾就是宣传单,被乘客塞到各个角落,不仔细看还很难发现,一趟车下来他可扫大半桶。“你们劝导好乘客,我们都轻松。”老余希望,这个做法能推广到更多车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