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在曾厝垵村对面位置曾建制“海军航空处”,并建设了一个飞机场。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吴耀东 吴燕如 何无痕 图/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提供 记者 王火炎)“这不是德国领事馆吗?”白发苍苍的葛先生指着一张鼓浪屿的老照片感慨道。昨天下午,在市方志办的牵头下,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在张雄书画院成立,会场外特别展示了20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吸引了不少老照片爱好者的关注。以这20张老照片为封面的珍藏版明信片“厦门的影响”也在成立大会上首发。
致力于收集影像史料
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是由厦门市历史影像收藏、研究爱好者及相关单位自愿组成,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地方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全国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历史影像研究团体。
“我们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收集、研究、展示。”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高振碧介绍,将开展厦门及周边地区历史影像史料的收集、研究、交流等学术活动,以提高厦门历史影像收藏、研究、利用的水平。该研究会的远景目标则是建立“厦门历史影像资料库”,推进创建“厦门历史影像博物馆”。
曾厝垵机场建于1929年
辛亥革命后,在曾厝垵村对面位置曾建制“海军航空处”,并建设了一个飞机场。这个机场还吸引了全球多位游客进行“飞机自驾游”。
其中一张明信片就记载了曾厝垵飞机场曾经的“倩影”,它兴建于1929年1月,1938年2月弃用,是厦门市历史上的第一座官办机场,据史料记载,其位于环岛南路的曾厝垵(现环岛路音乐广场、海港城、佳丽海鲜一带)。机场尽管从使用到废弃才十年时间,但当时发生的“全球飞行自驾游”却轰动一时。据记载,1929年3月1日,厦门海军航空处飞行员陈文麟驾驶阿维安号轻型飞机从英国伦敦起飞,途经德国、比利时、法国、印度、越南等欧亚十几个国家,最终于5月12日飞抵当时尚未完全修建完成的曾厝垵飞机场,行程1.5万公里,成为“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1930年11月12日,英国籍女飞行员白鲁斯夫人驾机由香港飞抵厦门,降落在曾厝垵飞机场。
【特写】
老照片上的厦门故事
这20张珍贵的明信片中,其实深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每个被凝固的瞬间背后,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
“大白”在1908年曾光临厦门
清政府在演武场(今厦门大学一带)所搭建的欢迎牌楼。
最近,那个叫“大白”的机器人火了。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08年,厦门就迎来了“大白”的到来,不过,这个“大白”可不是机器人,而是美国海军组成的“大白舰队”。由于该舰队一律漆成华丽的白色,便称“大白舰队(Great White Fleet)”。
听到“大白舰队”1908年10月30日要来厦门的消息后,清政府外务部准备了白银40万两,将街道和寺观名胜重新修葺,告诫居民美国海军官兵所到之处切勿喧扰。除此之外,为了显示大清帝国的尊严,清政府更筹巨资在厦门南普陀寺前的演武亭广场修建了豪华会场,安置电灯1000多盏,这也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电灯照明。而图片里的景象,便是清政府在演武场(今厦门大学一带)所搭建的欢迎牌楼。
清道光年间的厦门与台湾这模样
1832年军队从厦门出发到台湾平定民乱。
清道光年间的厦门与台湾是怎样一副模样?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套珍贵册页画作《闽南纪胜十二景》中寻找答案。《闽南纪胜十二景》是兴泉永道周凯创作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册页画作,共12幅,表现他在两任兴泉永道和一任台湾道期间有关厦门和台湾的亲历,所有人物、建筑、山海、地名、事件,史志传记均有记载,从一个侧面为历史上厦门与台湾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明信片选用的《厦门筹警》,反映的是1832年准备从厦门出发到台湾平定民乱的情形,画中的位置为靖山头,即华侨大厦一带。
英国摄影师镜头下的老厦门生活
英国摄影师镜头下1869年厦门水仙宫一带。
约翰逊·汤姆森是最早记录厦门的英国摄影师,在1868年至1872年间,他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其中也包括厦门。在他镜头中,我们看到街巷里艰难度日的贫困民众以及厦门的风光景致。
1869年的水仙路口长什么样?约翰逊·汤姆森用他的照片给了我们答案,在这张珍贵的蛋白照片里,他从海后滩的一栋别墅楼顶,拍摄下了当年的水仙宫一带,图片里清晰可见当年厦门的民居,就连水仙宫背后靠着的大石头上的字样,在图片中都清晰可见。
【鹭江道】
过去
现在
【浮屿】
过去
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