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正在研究古炮。
“老县衙”挖出4门古炮,会不会是施琅炮?它们为何整齐叠放?为何只有炮膛没有炮架和炮弹?又是何人制造?4月5日本报报道了《同安“老县衙”挖出四门清代古炮》报道后,引起了厦门、同安文史专家以及施琅后人的关注。
厦门日报讯(文/通讯员 杨心亮 记者 卢漳华 图/通讯员 何东方)昨日下午,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申遗顾问、副研究员龚洁带领着施琅后人在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陪同下来到同安古县衙、同安孔庙想要求证同安古县衙挖出的四门古炮是否为传说中的施琅炮。初步考证并非施琅炮,是否为英国制造的古炮或同安人制造的红夷大炮还有待考证。
古炮啥来头?
不是施琅炮 很像进口货
下午四时许,龚洁一行来到同安古县衙西南角,现场施工的叶先生介绍了古炮出土时的情况。他说,四门古炮出土时上下相叠,两门小点的在上面,大的炮放在下边,炮口一致朝西,在挖出古炮的地方,还发现了红砖地板和宽约30厘米的土夯墙基。
龚洁表示,最初,见到报纸说起同安古县衙发现大炮时,他马上联想到,施琅作为总兵时,曾经在同安前后待过七年多的时间,或许这些大炮就是施琅炮。
由于昨日上午同安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古炮转移到同安孔庙内收藏,龚洁一行人来到同安孔庙里,在这里,龚洁、颜立水及施琅后人施性勤等人对古炮进行了认真的查看,锈迹斑斑的古炮上面没有显示出任何文字,在对古炮进行研究后,龚洁告诉记者,首先排除的是施琅炮,施琅发明的是七节炮和九节炮,挖掘出来的4门古炮,较施琅炮短很多。龚洁从最小的一门古炮上发现,其炮尾样子与过去的英国大炮极为相似,更像是进口货。
为何埋地里?
有三种可能 将继续研究
据同安区文史专家颜立水介绍,同安古县衙一直是文职县衙,在文职县衙里出现古炮,不合情理但是也属于正常。明朝抗击倭寇,为保护老县衙,用古炮进行必要的防卫设施,也是有必要。明末清初,郑成功在同安与清军进行长达30年的拉锯战,也有一种猜测认为古炮可能与陈永华有关,是当年陈永华助郑成功守卫同安抵抗清军进攻时所用,但由于炮身没有任何标记,所以无法辨识。
而说起造炮的历史,颜立水说,很早前同安人就会造炮,制造和使用红夷大炮的技术水平已十分高超,过去明军在抵御清军入关时所用的红夷大炮据传就是同安人所造,在对抗清军的战事中运用广泛。
而古炮为何被埋?颜立水告诉记者,通过分析应该有三种可能。“要么是意外,要么是城破,或者废弃不用了。”颜立水说,在文职县衙内,三种不同规格的铸铁火炮堆放在一起,也许是因比较简陋,使用率不高,有被废弃的可能性。或许在战火中,4门火炮意外因房屋损毁就地掩埋,或是郑军匆忙撤离之时,为避免火炮等重型武器落入清军之手,于是就地掩埋,时过境迁,未能重新起获。
同安文史部门及文史专家将对古炮做进一步的研究,揭开古炮之谜。
同步
同安老县衙
将建成文化公园
去年7月底,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曾向市领导写信,建议“将同安县衙遗址改造为朱子文化园”。去年9月中旬,该建议获批示,项目得到了同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同安区政府旧址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立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出炉,今年一月底进场施工,今天下午同安区还将听取相关文史专家、市民代表对“老县衙”改造成公园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该项目投资约1000万元,总用地面积1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72.8平方米,工期约6个月,将建设成为集文化广场、同安人文历史展馆、儿童活动区、印章文化广场等于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
千年老县衙改造成公园的改造过程中,不排除有更多的文物会被发掘,或许能给市民带来更多惊喜,本报将为市民一一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