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许多老厦门人眼中,骑楼代表了原汁原味的厦门。3月28日,广东肇庆一辆小轿车撞塌两座骑楼,让我们不禁也对厦门骑楼的生存状况产生关注。
在厦门的西南角,至今保存着许多历经百年沧桑的骑楼街巷。事实上,厦门在骑楼保护方面不遗余力,政府部门历来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中山路改造过程中一直贯穿“修旧如旧”的理念;一些民间力量也在发挥作用。
本报今起带您走进老城区,聚焦骑楼保护这个话题。
部分骑楼的店面招牌和广告牌混乱,影响市容市貌。
【现状】
外观不变
因归属复杂年久失修
厦门日报讯 潘先生是老厦门人,他印象中的骑楼,很多依然保留原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经常在大同路、开元路附近和小伙伴玩。现在重新走一遍,仿佛还在当年,没怎么变。”确实,在对骑楼的改造和保护过程中,厦门一直坚持“修旧如旧”,赢得市民和外界的普遍赞赏。
虽然外观没有大变化,但骑楼的住户却已换了一拨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老市民陆续从骑楼搬出去。现在的骑楼,9成以上的居民是租户。”潘先生称,除了人搬出去了,类似“同英布店”、“建发百货”等老店也不复存在。
记者从大同社区居委会了解到,骑楼大多数都是租户在使用。“骑楼的归属比较复杂,有属于公家的,有属于私人的,但大多是租用。”对厦门骑楼情有独钟的杨函憬介绍说。
住户成分杂乱,给骑楼的保护带来了难题。鹭江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说,辖区的骑楼不少属于危房。“因为归属复杂,很多骑楼联系不上业主或业主不管理,年久失修。”大同社区居委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问题】
五大乱象
让不少骑楼面临困境
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但老骑楼依然难免被时光侵蚀;加上一些租户和业主的保护不力乃至破坏,部分骑楼面临生存问题。
1、违章加盖
违章加盖几乎是骑楼的普遍现象。“很多业主直接在顶楼加盖,以前的骑楼一般都只有两三层楼,加盖之后整条街都普遍成四五楼。”大同社区居委会说,大同路146号的业主不仅在顶楼加盖一层,甚至将宽敞的二楼也隔了一层,整栋楼由3楼变成5楼。
2、频繁装修
骑楼大多历史悠久,频繁的装修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大同路不少店家频繁转租,有的店面甚至在一年内装修了三次。大同路、开元路等地的一些骑楼被隔成小摊经营,随意改建,整条街道的景观大受影响。
3、广告牌混乱
不少骑楼被摊贩违规放置的广告牌挡住风景。在开元路上,一家大排档的招牌几乎挡住了整面墙的立面。
4、空调外机乱装
“空调都是业主随便装的,没有统一参照。”鹭江街道办工作人员称。记者从大同路一路走下来,看到很多空调外机,都没有统一的摆放位置。
5、“鸟屎树”多
骑楼外表长着不少杂树,老厦门人称之为“鸟屎树”。“鸟飞到楼顶停歇,随地拉了带有种子的鸟屎,有些种子在楼缝里生根发芽,长成大树。”老市民陈先生说,树根扎进墙面,会严重破坏房屋结构。
【名片】
骑楼
骑楼是一种“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建筑物一楼有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在广东、福建多地均存在。
【钩沉】
厦门骑楼源于南洋
1920年,厦门掀开了一场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地方富绅林尔嘉为会长,印尼归国侨商黄奕住为副会长的“厦门市政会”成立。从南洋归国的华侨带来在南洋盛行的骑楼,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建设厦门的新城区时,将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
1920年底,开元路开始修建,并于1924年建成。这是厦门第一条近代化马路,以“开元”命名。开元路也是厦门第一条骑楼式街道,晴天可以遮荫,雨天行人也不会淋雨,繁华一时。随后,思明南路、思明北路、开禾路、横竹路、镇邦路、水仙路、厦禾路、开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等纵横交错的骑楼街道先后建成,在厦门西南角形成一片呈网状分布的骑楼街区。后来,由于旧城改造,厦禾路等路段骑楼拆除殆尽。
尽管厦门的骑楼源于南洋,但有自己的特色。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厦门骑楼的很多柱子不是用钢筋水泥,而是用梁柱或者石头;在立面纹络方面,多使用梅兰竹菊等花纹,运用中国元素。
“骑楼是厦门华侨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体现。”彭一万认为,厦门骑楼的价值不可代替,“不仅要好好保护,还要传承推广,让它成为厦门的城市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