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老家渐生疏城市未融入 外来娃返乡后家乡观念变淡

2015-03-09 16:35:40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隐忧】

部分孩子家乡观念变淡薄,在城市又属于游离状态,成为两边都不靠的“边缘人”

【呼吁】

引入乡村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激发这些“新厦门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厦门晚报讯(记者 郭文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诗人贺知章离乡五十多载,辞官告老还乡后有无限感慨。而现代人,在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有可能离家一年,家乡面貌就已发生巨变。

上周开学,厦门不少中小学以各种形式组织孩子们分享假期见闻。很多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都用到了一个词——“老家”。这些孩子基本上来自外地,目前,他们在厦门义务教育阶段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

孩子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厦门,每年春节回一次老家,甚至几年才回一次。短暂的假日里步履匆匆,这一次回家,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悟?

【A、案例】

老家变得很陌生,年未过完就想提前回厦

7岁的小江从小在厦门长大,老家也不远,就在漳州。跟去年一样,今年春节他还是没回老家过年。除了做作业,看电视、玩电脑成了他的假日主要活动。显然,对他而言,老家虽然近在咫尺,却很陌生。

更让人不解的是,他连家乡话都不会说了。他的家人,还有很多亲戚都在厦门,平时大家习惯用闽南话交流。不过,他至今不会说闽南话。家人曾试图专门教他,无奈他不买账,只肯用普通话作答,家人只好作罢。

比他大10岁的表哥小黄,倒是年年回老家过年。小黄说,小时候觉得老家很好玩,田间地头可以玩耍,可以放鞭炮,可以看到鸡鸭牛羊……但是,长大了跟小时候感觉又不一样,以前玩的那些好像都没新鲜感了,现在再玩也觉得太幼稚了。回到老家想找小时候的玩伴,但是太久没联系,也没共同话题,天天宅家里玩电脑也会倦。爸爸妈妈到处走亲访友,他不想跟着去,所以年还没过完,他就想提前回厦门了。

转学来厦一年多,一到寒假归心似箭

13岁的小杨老家在江西,一年多前转学到厦门。一放寒假,他就天天盼着坐火车回老家,“只有过年才可以回老家”。暑假在厦门,他不是帮妈妈摆地摊,就是帮忙照看弟弟。连玩乒乓球,都得寄希望于老天爷下雨。只有下雨,妈妈才不会出去摆摊,弟弟有人照看,他才有得玩。

来厦门之前,小杨在江西老家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我会帮爷爷放牛,早上把牛牵出去绑在树边,然后我就能晒晒太阳睡一觉,中午把牛牵回来。牛‘心情好’的时候,会允许我骑在它背上回来。”小杨说,老家有很多玩伴,大伯家的两个哥哥有空也会带他去河边玩,夏天的河水很浅,只到膝盖,不用担心有危险。而且,大伯家三层楼房里有安装电脑,哥哥有时也会教他玩电脑,不像在厦门,没有玩伴还要几个人挤一间房。

小杨说,这次回家最开心的是见到了很多以前的同学,可以一起玩烟花爆竹。小伙伴也会问他,在厦门好玩吗?实际上,他还是更喜欢在老家。不过,想到大伯、二伯在老家都有房子,只有爸爸还没有建房子,他还是想早点出来赚钱。他的梦想是开一家工厂,专门处理废品,进行废物循环利用,这一想法源自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环保知识。“几块钱回收的东西,加工一下就能卖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他说,这是目前他能想到的比较能赚钱的方法。

回老家过年玩得疯,家乡老人的眼界也开阔了

熊先生是教育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年春节,他和家人一起回到湖北老家过年。最兴奋的莫过于上小学的女儿,一回家就和几个表姐妹“赖”在外婆家,吃住都在一起,玩得特别开心。熊先生说,虽然女儿在老家生活的时间很短,但是一到放寒暑假,就吵着要回老家,“老家同龄孩子多,玩起来可疯了”。

而熊先生自己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有一些感触。熊先生说,现在村里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是中老年人,也有不少人在网上看新闻、下棋、打游戏。还有不少老年人平时在城市带孙辈,春节回乡过年,他们的眼界也开阔了。人们得到信息的渠道多了,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有人认为挣钱万能,也有人崇尚知识。

联想到春节期间,网上广泛传播的“博士返乡手记”激起国人对乡村发展的忧虑,熊先生认为,中国乡村崇尚读书、尊师重教的传统仍在延续。虽然有很多学生读完大学后工作并不如意,有的收入甚至不如学历低的民工,但是很多人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长辈在总结读书作用时提到,还是读书的出路好,打工只能一辈子做体力活,即便是当了老板,也还是没文化,最后有的还会走上嫖赌、吸毒之路,败光家产。

【B、优势】

学校布置实践作业,让孩子观察家乡变化

安兜小学近90%生源来自外地,而且多数是省内城市。寒假期间,很多孩子都会回到老家,老师有意识地在放假前布置一些实践作业,比如观察家乡的变化、了解民风民俗、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等。开学后,孩子们回到学校也很乐于分享他们的假期见闻。

安兜小学负责“心语小屋”的黄老师说,有些孩子跟她说起老家种种好玩的趣事时,还挺有自豪感的,因为“这些事连老师都不知道”,是家乡才有的。

平时,孩子们在学校里也会面临一些困惑、难题。比如,有的孩子刚从老家来到厦门时,不适应陌生的环境。原本,孩子在老家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各方面也都不错,但是到了厦门的学校,原来的那种优越感没有了,孩子因此变得自卑。也有些高年级的孩子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因此很苦恼。黄老师说,老师会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流,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信箱写信给老师,“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尽量帮助他们顺利过渡。

家乡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成为作文“富矿”

“通过学生作文,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一些失去的东西很有感触。”逸夫中学陈泽清老师说,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家乡环境的变化,人情冷暖等,都让学生心生感慨。

有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们一家从老家回厦门,买到的火车票是早上5点多出发的。本想请姑父开面包车送去火车站,结果姑姑一直以“天太早、油费贵”等各种理由推托,说“打的去更好”。这个学生因此感慨,平时疏于联系,亲情都变得如此淡薄。

另一名学生写回老家,小学时是一群人一起回去,后来变成几个人,到去年就只剩他一个人。回家时,他看到爷爷还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他关注到了乡村留守老人的处境。”陈泽清说,这些都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写出来就很有真情实感,而且,学生也有自己的视角、见解。

还有一名学生写老家南靖的土楼。以前,富人才住得起土楼,一道墙隔开的是有钱人和穷人;现在,土楼内是参观的游客,而土楼外还有乞讨的老人,土楼内外同样隔开的是有钱人和穷人。“他的成长背景,让他对社会有这样的思考,这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所没有的。”陈泽清说,逸夫中学非本市户籍生源超过九成,学校鼓励孩子们写跟家乡有关的作文,融入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是他们的优势”,目前这类作文已经是该校中考作文主攻的方向之一。

【C、隐忧】

读书不那么拼了

家乡观念也变淡薄

采访中,有老师说,与十年前的学生相比,现在这些从老家来到厦门的孩子,“没那么拼了”。他们的父母经过多年打拼,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孩子物质上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比如,想买电脑、iPad等;与此同时,家乡观念也比较淡薄了。“他们只有在先满足物质需求,衣食无忧之后,才会想到‘根的问题’。”

不少父母忙于生计,有些对孩子的学历要求不高,认为初中毕业不读书了也没关系,开店、卖烧烤同样可以赚钱。父母的眼界、观念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孩子读书不那么拼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学老师说,现在厦门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生源已经超过一半。这些孩子分布在不同的学校里,各校所占比例不同。有些公办中学100%都是本市户籍生源,有些公办中学的非本市户籍生源则占了大多数,而且来自多所民办小学。“这些初中校老师还得教小学知识,从行为习惯抓起,需要投入非常多精力。”这位老师说,老师们面临的难题是,各校生源结构不一样,但初中校的评价机制是一样的,为了“P值”,大家都得拼中考。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学得不开心,一些有特长的学生越学越没信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但实际上,如果引导得好,这些孩子即便考不上普高,也可以往职业学校发展,只要他们肯用心学,都能有一技之长,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从更长远来讲,未来城市发展离不开这些拥有技术的人才。而老师们也期待有更多元的评价机制,让老师的付出更有成就感。

【D、建议】

少用“外来娃”等提法

让“新厦门人”更好地融入

安兜小学校长汤丽莹说,这些孩子普遍面临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老家对他们来说,是日渐遥远且生疏的;而他们虽然生活在厦门,又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缺少一种归属感。

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汤丽莹说,现在常见的“外来娃”、“外来子弟”等提法,让这些孩子有一种隔离感,好像他们是来做客的,但实际上以后他们的人生规划基本就是在厦门、在城市里。用“新厦门人”的提法或许更为贴切,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有意识地引导,让这些孩子从小就有这种归属感,而不是处于一种游离的、无根的状态。对于这些孩子的父母来说,老家是他们的根,厦门是第二故乡;但对这些孩子而言,老家基本上是回不去了,比起他们的父母,他们是更为彻底的“新厦门人”。我们应该营造这样的社会氛围、社会导向,激发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

“这些孩子有很大的潜力,他们更像一张白纸,比较原生态,有很多东西有待挖掘。”汤丽莹说,寒假期间,安兜小学有24名学生到上海参加第十五届全国校园春节大联欢,出乎意料地拿回了舞蹈比赛金奖。孩子们返厦当天,她和学校老师捧着鲜花到动车站接风,引来其他乘客围观、拍照,孩子们走出来就像明星走红毯一样自豪。

“他们跟厦门本地孩子接受的是一样的教育,享受的是一样的条件,要把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出来,激发他们爱校爱乡。”汤丽莹说,我们的学校、城市应更有包容性。学校不能只盯着面上的成绩,关键是要营造一种氛围,“孩子跟孩子之间的关系,老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尊重、热爱,才是最值得肯定的”。这些孩子将是今后城市建设的最大力量,学校应从品德、身心健康、行为习惯等进行引导、加强教育,而且还有可能通过这些孩子带动家庭成长。

【延伸阅读】

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

“离农”不忘本  “为农”不排外

在全市首次召开的农村小学论坛上,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做过一个报告。虽然他所谈的是乡村教育,但对于我们探讨的话题,仍有借鉴意义。

许十方说,厦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学校和城里一样,也有来自外地的学生。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农民父母一样,有两种出路,一种是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另一种就是留在乡村发展。于是,乡村教育就由此衍生出双重任务:一是“离农”教育,为他们告别“三农”,适应城市文明做准备;另一个则是“为农”教育,为新农村、新农业培养现代化的新一代农民。

乡村文化教育缺失

会变成“无根的人”

当前,不少专家对当今乡村教育忧心忡忡,忧虑的是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专家们担心,由于“乡村文化”的缺失,我们乡村教育教出的人,会变成“无根的人”,我们的学生中,外来孩子已经离开了本土,本地孩子中的许多人成人后也将离开本土加入到外出求学、打工的行列。离开了本土,没有形成本土意识,同时又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一边脱离,一边又融入不进去,就变成了“无根的人”,就会造成巨大的价值危机、生存危机。

所以,我们的乡村教育,不是简单地搞“离农”和“为农”教育,要做到“离农”不忘本,“为农”不排外,就要重视充实教育中“乡村文化”的内涵。这文化内涵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多元文化的包容。

开发乡土校本课程

建立乡土精神血缘

乡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根的教育”。现在不少学校在开发乡土校本课程,但应进一步认识到,乡土教育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历史和自然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要建立他们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关系,是要引导农民和他们的后代正确理解他们所生产、所传承、所享受、所创建的文明,并把这作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传下去。

多元文化的包容,这是时代的要求。外来人员与本地人要和谐相处,新农村要科学发展,背井离乡时要尽快适应、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就要把更广阔的外部文化资源引入到乡村文化生活,同本土文化相融合,以拓展和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从小培养多元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

【相关链接】

外地进城的青少年 面临身份认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曾做过一个“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通过对青少年正面发展15个范畴的调查后发现,城市户籍青少年和从外地进城的青少年,存在不同领域的能力差别,需要通过有不同侧重点的社会教育进行培养。

调查显示,从外地进城的青少年对“公平正义、诚实正直、遵守秩序等社会规范方面的认识情况”落后于城市青少年,遇到困难的抗逆能力不足,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存在一定困难。专家建议,学校教育中应给予这些青少年更多的表现机会;社会教育领域应通过开展正常科学的青春期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志愿服务、提供更多展示其特长能力的舞台,使他们更为自信地面对社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