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 “离农”不忘本 “为农”不排外 在全市首次召开的农村小学论坛上,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做过一个报告。虽然他所谈的是乡村教育,但对于我们探讨的话题,仍有借鉴意义。 许十方说,厦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学校和城里一样,也有来自外地的学生。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农民父母一样,有两种出路,一种是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另一种就是留在乡村发展。于是,乡村教育就由此衍生出双重任务:一是“离农”教育,为他们告别“三农”,适应城市文明做准备;另一个则是“为农”教育,为新农村、新农业培养现代化的新一代农民。 乡村文化教育缺失 会变成“无根的人” 当前,不少专家对当今乡村教育忧心忡忡,忧虑的是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专家们担心,由于“乡村文化”的缺失,我们乡村教育教出的人,会变成“无根的人”,我们的学生中,外来孩子已经离开了本土,本地孩子中的许多人成人后也将离开本土加入到外出求学、打工的行列。离开了本土,没有形成本土意识,同时又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一边脱离,一边又融入不进去,就变成了“无根的人”,就会造成巨大的价值危机、生存危机。 所以,我们的乡村教育,不是简单地搞“离农”和“为农”教育,要做到“离农”不忘本,“为农”不排外,就要重视充实教育中“乡村文化”的内涵。这文化内涵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多元文化的包容。 开发乡土校本课程 建立乡土精神血缘 乡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根的教育”。现在不少学校在开发乡土校本课程,但应进一步认识到,乡土教育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历史和自然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要建立他们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关系,是要引导农民和他们的后代正确理解他们所生产、所传承、所享受、所创建的文明,并把这作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传下去。 多元文化的包容,这是时代的要求。外来人员与本地人要和谐相处,新农村要科学发展,背井离乡时要尽快适应、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就要把更广阔的外部文化资源引入到乡村文化生活,同本土文化相融合,以拓展和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从小培养多元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 【相关链接】 外地进城的青少年 面临身份认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曾做过一个“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通过对青少年正面发展15个范畴的调查后发现,城市户籍青少年和从外地进城的青少年,存在不同领域的能力差别,需要通过有不同侧重点的社会教育进行培养。 调查显示,从外地进城的青少年对“公平正义、诚实正直、遵守秩序等社会规范方面的认识情况”落后于城市青少年,遇到困难的抗逆能力不足,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存在一定困难。专家建议,学校教育中应给予这些青少年更多的表现机会;社会教育领域应通过开展正常科学的青春期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志愿服务、提供更多展示其特长能力的舞台,使他们更为自信地面对社会。 |
相关阅读:
- [ 08-13]7175名外来娃派进岛内小学 2009个剩余学位可报名
- [ 08-11]思明、湖里两区外来娃积分入学 12日下午4点派位
- [ 08-08]厦门岛内向外来娃提供9184个学位 公办民办对半分
- [ 08-06]外来娃上公办校名额明公布 电脑派位本月12日举行
- [ 07-25]厦门外来娃积分入学生源爆棚近2.5万人报名
- [ 07-03]思明区:外来娃积分入学本周六起交材料 8月12日电脑派位
- [ 06-20]外来娃家长看过来 县后小学招240名插班生
- [ 06-12]蔡塘学校招插班生今起预报名 湖里区的购房户有优先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