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老家渐生疏城市未融入 外来娃返乡后家乡观念变淡

2015-03-09 16:35:40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

“离农”不忘本  “为农”不排外

在全市首次召开的农村小学论坛上,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做过一个报告。虽然他所谈的是乡村教育,但对于我们探讨的话题,仍有借鉴意义。

许十方说,厦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学校和城里一样,也有来自外地的学生。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农民父母一样,有两种出路,一种是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另一种就是留在乡村发展。于是,乡村教育就由此衍生出双重任务:一是“离农”教育,为他们告别“三农”,适应城市文明做准备;另一个则是“为农”教育,为新农村、新农业培养现代化的新一代农民。

乡村文化教育缺失

会变成“无根的人”

当前,不少专家对当今乡村教育忧心忡忡,忧虑的是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专家们担心,由于“乡村文化”的缺失,我们乡村教育教出的人,会变成“无根的人”,我们的学生中,外来孩子已经离开了本土,本地孩子中的许多人成人后也将离开本土加入到外出求学、打工的行列。离开了本土,没有形成本土意识,同时又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一边脱离,一边又融入不进去,就变成了“无根的人”,就会造成巨大的价值危机、生存危机。

所以,我们的乡村教育,不是简单地搞“离农”和“为农”教育,要做到“离农”不忘本,“为农”不排外,就要重视充实教育中“乡村文化”的内涵。这文化内涵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多元文化的包容。

开发乡土校本课程

建立乡土精神血缘

乡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根的教育”。现在不少学校在开发乡土校本课程,但应进一步认识到,乡土教育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历史和自然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要建立他们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关系,是要引导农民和他们的后代正确理解他们所生产、所传承、所享受、所创建的文明,并把这作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传下去。

多元文化的包容,这是时代的要求。外来人员与本地人要和谐相处,新农村要科学发展,背井离乡时要尽快适应、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就要把更广阔的外部文化资源引入到乡村文化生活,同本土文化相融合,以拓展和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从小培养多元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

【相关链接】

外地进城的青少年 面临身份认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曾做过一个“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通过对青少年正面发展15个范畴的调查后发现,城市户籍青少年和从外地进城的青少年,存在不同领域的能力差别,需要通过有不同侧重点的社会教育进行培养。

调查显示,从外地进城的青少年对“公平正义、诚实正直、遵守秩序等社会规范方面的认识情况”落后于城市青少年,遇到困难的抗逆能力不足,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存在一定困难。专家建议,学校教育中应给予这些青少年更多的表现机会;社会教育领域应通过开展正常科学的青春期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志愿服务、提供更多展示其特长能力的舞台,使他们更为自信地面对社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