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工作人员将老两口接走。
老两口蜷缩在桥洞下,很无助。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施璐玮 实习生 赵慧雯)一对老夫妻穿着破旧的棉袄相互依偎,蜷缩在桥洞下,身旁摆着几个已经磨破的背包,面前一个碗里只有几块钱的施舍。老汉就着微弱的光亮看书,患病的妻子则依偎在旁。明发商业广场BRT站附近桥洞下的这一幕被网友纪小姐看到了,她@厦门晚报官方微博为这对老人求助。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厦门救助站,随后,救助站将这对老夫妻接走。根据他们的意愿,救助站购买了昨晚的火车票,送两人回安徽老家。
现场
老两口依偎桥洞下,场景让人心酸
昨天下午3点,记者来到明发广场附近的桥洞,看到那对老人互相依偎,身着厚棉袄席地而坐。丈夫名叫杨德明,今年68岁,安徽宿州人,他妻子则比他小十几岁。
记者赶到时,老杨戴着副老花眼镜,端着本厚厚的《白话聊斋》看着。他妻子则侧躺在一旁,好奇地盯着过往的人,偶尔嘴里冒出句“不要”的嘟囔。
老杨说,其实他也不认得什么字,因为家里穷,连小学一年级都没念完。这本《白话聊斋》是他用捡的废品换来的,已经被翻烂了,连书皮都没有了。
老杨说,他快50岁时,村里人把妻子介绍给他。当初两人结婚时,她就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和肺结核。“发作的时候,她经常一丝不挂,还会拿石头砸人。她也不会说话,就只会说‘不要’。” 老杨说,岁数大了,这日子也就将就着过了下来。
老杨说,妻子一步都离不开自己,所以他也没办法做别的事情,只能守着她,准时给她打针吃药,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书。
“这是治肺结核的,这是治精神病的。她每天都要吃药,不然精神病就要发作。”老杨从一个黑色行李袋中翻出七八种药和两瓶医用酒精,“药吃完了就要给她打针,请不起护士打针,我只好自己给她打。”
原因
失去经济来源后,离家一路流浪
老杨说,婚后没过两年,妻子就生了一个儿子。这本是一件喜事,可儿子一生下来就患有精神病。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困,以种地为生,无法同时承担妻儿两人的医药费。于是,儿子一出生时,他就把儿子送到哥哥家去了,由侄女代为抚养。
两年前,老杨赖以谋生的那块地被征了。得到2万元赔偿款后,他立即将妻子送到精神病院治疗。可治病的费用太大了,赔偿金一年多就花光了,还欠了医院一万多元,他只得带着妻子从医院偷跑出来。
老杨说,从老家出来时,兜里就揣着几十元,他们开始流浪,也没有目的地,就是想找一个暖和一点的地方过冬。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怕会被赶走,所以都是住在树下或者桥下。乞讨所得够买下一段的车票了,两人再上路。
四五天前,老杨和妻子来到厦门,两人就找到明发边上的铁路桥洞“住”下。老杨说,当初自己出门时就带了一个包,包里都装着妻子每天需要吃的药,打的针。现在身上穿的军大衣、棉袄和盖的被子,有些是好心人送的,有些是他们捡废品换来的。
几天前,老杨和家人通电话时,得知哥哥突然病重。他现在最想做的事,便是赶紧带着老伴回到老家,去探望哥哥。然而,他凑不出买火车票的钱,只能干着急。
救助
救助站买票送他们,还备足了路上的食物
随后,记者帮老杨联系上厦门救助站。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到桥洞下,将老两口接回救助站。救助站陈科长说,临近春节,救助站每天都会接到多个需要买票回家的求助者,比平常多近八成。
陈科长说,像老杨和妻子这样的情况,符合救助站的救助范围,救助站不会因为救助对象患有精神病,就不予以救助。“如果求助者是单人并患有精神病,我们会将他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像老杨这种情况,我们会遵循他们的意愿,帮他们买车票回老家。”
昨天傍晚,记者接到陈科长的电话,陈科长说,根据老杨的意愿,他们已经帮他们买了当晚厦门开往宿州的K178次车票。此外,还帮他们备足了路上的食物,并会一路送他们到火车站上车。坐上救助站的汽车后,老杨连声向工作人员道谢,“谢谢你们,我会记住你们的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