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内原本杂乱无章的角落,在居民共谋下蜕变为绿意盎然的休闲健身区和整齐的停车场。施辰静 摄 兴旺社区自创的社区APP平台便于居民随时了解、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施辰静 摄 东南网2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通讯员 黄旋旋) 5日,天气骤冷,海沧区海虹社区宣传委员吴久林的手机却如热线般响个不停。“电话快被打爆了,都是报名要参加年后社区居民大学的预排课程。”吴久林说。 “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社区教育基础本已不错的海虹社区一直在寻找突破、创新的方法。“可以学台湾,办一个社区居民大学,为居民创造在家门口学习的机会。”居住在社区里的台胞王欲荷点燃了大家的灵感。 2014年4月,全市首个海虹社区居民大学挂牌成立。“要怎么干,简直两眼一抹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副校长林文琦对起初的窘境记忆犹新,“百姓的需求点抓住了就好办,大家共同畅想社区大学的未来。” 开哪些课程?社区居民来“点单”。除了电脑使用、理财指导等针对老年人的课程外,烹饪技术、家政服务等课程广受中年妇女喜爱,也有小朋友们青睐的武术表演、艺术培训等,最多时社区一天能收到数百条办学建议。最后,居民申报课程40多门,社区居民大学已经开课20多门,报名学员1200多名。 教师哪里来?社区能人来助阵。原东屿村渔民拆迁户柯奋斗当上了“渔民教授”,教居民们如何买鱼、煮鱼;整天乐呵呵的林文琦则通过老年心理健康课,与大家分享保持快乐心态的秘密……如今,海虹教师资源库中拥有近百名社区能人,涉及教育、法律、医学等多个领域。 社区能人中,不乏台胞主动的身影。台湾“义工妈妈”王欲荷开设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课,得到年轻妈妈的交口称赞;在厦台胞、制造业企业家黄瑛芳和台中市国学教育者陈若水,偶然听说海虹社区居民大学办得很好,主动申请开设了中华传统经典国学亲子带读班……一大批台胞义工教师从海峡对岸找上门来,单是国学班就聚集了陈若水、黄瑛芳、陈逸豪、廖品睿等10多名台胞,他们独特的带读授课方式引人入胜,国学班渐渐成为海虹社区居民大学的“王牌”课程,让家长和孩子都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千百年来中华大地的精神传承。 吴久林说,住在海虹社区的台胞有100多人,社区居民大学的老师中就有30%是台胞,这些台胞跟社区居民一起努力,让海虹“台味”十足,“在大家看来,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海虹社区充满“台味”的建设,正是两岸融合的生动缩影。一位台胞感叹说,正是因为有类似海虹社区的许多社区,用海纳百川的包容,用共同缔造的精神,发挥社区居民和台胞的主人翁意识,打造了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才让厦门成了全国首个“全国台联两岸社区交流基地”。 如今,厦门又在借鉴台湾20年的社区营造经验,由两岸共同启动社区规划师种子培训,并以海沧兴旺社区等4个区级典范社区为试点,选择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山大学李郇团队共同开展为期8个月的两岸社区缔造深度合作。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资深规划师蔡福昌认为,通过共同参与等一些公共议题,诸如社区下沉式广场的改造和环保公益行,即便是种种花、锄锄草,都可让大家逐步培育情感和精神共鸣,从个人领域跨到公共领域,把“你”和“我”变成“我们”,“他乡变故乡”。
|
相关阅读:
- [ 02-05]网络自媒体账号:如何从芜杂到清朗
- [ 02-01]福州:食品安全知识“走”进社区 受到市民欢迎
- [ 01-30]政协委员郑振佺:建议家庭医生不设编由市场调节省
- [ 01-27]长乐营前社区贪腐窝案一审获刑 结伙骗取征地款
- [ 01-26]人大代表建言居家养老:护理保险能否和社保对接
- [ 01-25]北京市人大代表热议“养老”:老人营养不良问题重
- [ 01-23]“以房养老”76岁大爷去世 侄女和社区起争议
- [ 01-21]奥巴马国情咨文将打“经济牌” 被指提议不现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