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 实习生 洪伟晟/文 吴晓平/图)厦门人口日益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大。这些城市垃圾,不但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还污染了与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垃圾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位的努力。昨天,导报记者邀请部分民主党派、政协委员、“10+1”顾问团专家等,一起走进本期的“两会议事厅”,讨论对策。 现状 垃圾分类进展较缓慢 厦门市生活垃圾中大部分为居民区垃圾,商业区及清扫区垃圾次之,事业区垃圾排第三,占总量最少的为工业区垃圾。生活垃圾主要是厨余类和废弃日用品,如纸类、橡塑类、木竹类、纺织品等。其组成含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变化,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纸类、塑料类以及厨房垃圾中的有机成分明显增加。 2013年,厦门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23.54万吨,比2012年同期增长12%,超过10%的垃圾增长率,使得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超负荷运行。 但同时,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却比较缓慢,市民不注意垃圾分类回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胡乱混合,结果造成大部分垃圾变为不可回收垃圾,增加了垃圾量。而可回收垃圾往往是难分解的,因此就增加了填埋空间,并且使填埋垃圾长时间难以分解,也就加剧了填埋场和焚烧厂的负荷。 对策 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 市政协民盟界别建议,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在已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如在公园、大商场等试行分类收集。 此外,分类收集还应考虑便民性。家庭中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厨房垃圾,主要收集食物残羹等;另一类称为客厅垃圾,主要收集除厨余之外的干垃圾(如纸张、易拉罐、玻璃瓶等)。 对于垃圾投放点,每个点相应设置两个投放桶,用不同颜色标示。前者最终去向用于堆肥,后者由于不受食物残羹污染便于回收利用。 提案指出,分类收集的推行必须有后续配套的垃圾综合处理措施,重点是推动分类配套的发展,同时研究并实行相应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同时,加大对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垃圾收集车、清洁楼进行升级改造,使之符合垃圾分类收集及运输处理的要求。 用奖励培养市民分类意识 嘉宾:林地球 林地球说,目前厦门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做得好,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比较薄弱,政府可通过加强宣传和建立奖励机制的方式进行引导。 林地球认为,把垃圾分类做到市民心中,当务之急是让市民了解并主动进行垃圾分类。他建议,街道社区干部应主动上门向市民宣传分类意识,带头为居民示范垃圾分类,让居民能正确进行垃圾的分类。除了社区宣传,学校也是宣传的重要场所。“教育部门可以将垃圾分类列入中小学幼儿园的日常教育当中,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让孩子回家‘教育’父母往往有更显著的效果。” 此外,实行奖励措施也不可少。“厦门可推广积分换奖励的方式,每进行一次分类或回收,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可以到社区换取一些小礼品。”林地球说,通过宣传和奖励的双管齐下,垃圾分类的意识一定会深入人心。 |
相关阅读:
- [ 12-29]榕一小区引进环保设备 厨余垃圾分类处理变肥料
- [ 12-17]垃圾分类如何跨过“最后一公里”
- [ 11-21]2016年垃圾分类岛内全覆盖 厦首座处理厂已试运行
- [ 10-24]台北首创“优良社区回收站” 垃圾分类渐成文化
- [ 07-15]湖里垃圾分类试点本月展开 积分换奖品鼓励居民参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