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纪念园纪念雕塑。通讯员供图 特写 志愿者刘先生 夫妻双双登记捐遗体 刘先生正值壮年,但他早在5年前就已在市红十字会登记,去世后将捐献出遗体和所有可用的器官。 一开始他的妻子并不赞同,而捐献登记表上需要妻子签字同意。“我不断给她做思想工作。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人不在了,遗体、器官捐出来,不仅有机会救人一命,还能让医学院做研究,何乐而不为?”最终,刘先生说服了妻子。 更令他欣喜的是,2013年,妻子主动提出要去登记捐献。刘先生的五六位朋友也受他的影响,登记成为捐献者一员。 市民马女士 帮丈夫完成捐器官心愿 去年6月的一场车祸,带走了马女士的丈夫汪先生。丈夫去世后,马女士强忍悲痛捐献出丈夫的器官和眼角膜。 马女士回忆:“当时医生说丈夫只有1%的存活希望,在拜托医生全力抢救他之后,我想起他之前说过,想在自己去世后把器官捐给需要的人,这样,即使他不在了,也能让更多的家庭得到幸福,他自己也会觉得很幸福。于是,我就联系了红十字会,捐出他的器官。” 现在,马女士的公婆带着两个孩子在江西老家生活,她只身一人在厦门挣钱养家。“他不在了,这一路走来很艰难,但这么多人支持我,我也要为了孩子坚强起来。让孩子们能接受好的教育,做个像他们爸爸一样以帮助别人为乐的人,是支撑着我的动力。”马女士说。 医学院教师胡庆中 捐献遗体不仅仅能救人 胡庆中是厦门大学医学院的老师。 “捐献遗体,不仅能救人。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人体解剖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因此,对遗体的需求就很高。”胡庆中表示,“2006年以前,厦门大学医学院都是从其他大学调剂遗体过来,现在有了自己的资源,可以让医学院的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如此,临床医生进修时也有了磨炼的机会,这对科研水平、医疗水平提升贡献不容忽视。” 胡庆中还告诉记者,厦门大学有7位教师在去世后捐献出了遗体供科研使用。“因此,我最常对学生说的就是,既然我们的老师都把遗体捐献出来给你们学习,作为老师,我们会尽力教,作为学生,你们也要尽力学,学成以后去救更多的人。”胡庆中说。(记者蔡樱柳) 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俞娟呼吁: 给予捐献者更多礼遇 “厦门的遗体、器官捐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跟闽南人传统观念的慢慢转变是分不开的。”厦门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俞娟说,现在闽南地区不少人依然难以打开心结,总觉得死者就应入土为安,对于捐出亲属或者自己的遗体还难以接受。 据市红十字会的资料显示,目前登记器官捐献的有778人,按全市人口的比例来看,登记比例不到0.2%。而这些登记器官捐献的人当中,50岁以上的占七八成。“有些高龄志愿者去世后,由于年龄较大,器官已经老化,无法满足移植要求。”俞娟说。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到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善举,能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也许你捐献出的一个器官,有朝一日就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俞娟呼吁,“同时,也希望政府、社会能给这些志愿者更多的礼遇,比如可以把志愿者纳入‘最美厦门人’评选,出台更完善的政策,在志愿者捐献出遗体或器官后,给予他们的家属适当的照顾。”(记者蔡樱柳) 无数的小爱汇成厦门大爱 记者在市红十字会采访过程中,两位老人的来访中断了记者的采访。老太太简单地询问后,就找工作人员要捐献遗体的表格来填写。老人告诉记者,她姓张,已年逾古稀。 表格上需要有张女士亲属签名,张女士的丈夫看着表格,久久未落笔。“你真的考虑好了?”“嗯,考虑清楚了。”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张女士的丈夫慎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既然她已经决定了,我就支持她,这总归是一件好事。”张女士的丈夫对记者说。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今年以来,前来登记遗体捐献的第10人。 “有你们的积极带动,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通过红十字会这一平台,实现自己奉献爱心的愿望。”就像市红十字会给张女士的感谢状上所写的,“爱是会传播的,无数的小爱将汇聚成厦门这座城市的大爱”。(记者蔡樱柳) |
相关阅读:
- [ 09-07]沈阳男婴42天夭折 父亲将其遗体捐赠
- [ 11-29]延平区一平凡的家庭的不平凡选择:死后遗体捐赠
- [ 11-20]郑佩佩称已签遗体捐赠协议:孩子反对,但没有用
- [ 05-09]第65个世界红十字日:三市民成为遗体捐赠志愿者
- [ 04-03]登记遗体捐赠志愿者人数 厦门去年新增122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