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思明区区长解读“四年再造一个思明”背后的智慧

2015-01-04 10:13:55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开栏的话】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厦门各区坚决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以建设美丽厦门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年终岁首专访——与区长算“年终账”系列报道,邀请各区区长为我们解读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关键数据,透过数据、实例展现各区2014年的探索实践、成效特色。希望新的一年,各区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厦门的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为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打好基础!

思明区打造富有人文底蕴、环境优美的美丽家园。图为鹭江剧场旧址改建的文化公园。(记者 黄嵘摄)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吴晓菁 图/记者 王协云)对思明区而言,最近一个四年如同再造: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93亿元增长至180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更有效率和更有质量的增长。

对于土地有限、资源紧缺的思明区来说,成绩实属不易。黄乔生说,思明区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在发展质量和结构上发挥引领作用,实际上在两年前思明区已经提前试水新常态,并且积累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思明区经济运行继续在新常态下“爬坡过坎”,一些折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键数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数据的增减之间有什么亮点呢?思明区经济腾飞的背后,究竟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智慧?思明区区长黄乔生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数字1】

财政总收入四年翻一番

2014年1-10月,思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41.52亿元,以不到全省0.06%的土地面积创造全省4.12%的GDP,以不到全市5%的土地创造全市近20%的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93亿元增长至180亿元,实现四年再造一个思明。

数据背后是经济增长的“正能量”。作为厦门的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瓶颈日益趋紧。如何在减少对资源要素的依赖中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的比重由80%提高至8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近60万人;今年腾讯、百度、美团网等电商巨头竞相入驻思明,互联网零售额增长68%;对房地产税收的依赖占比由2010年的40%降至27%;全区有9个街道财政收入超10亿元,其中4个街道超20亿元……”

从黄乔生梳理出的几组数据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答案:以改革创新引领转型出路,用共同缔造凝聚各方智慧,思明区内生性增长的动力不断增加。

黄乔生说,在房地产业“风光不再”的背景下,思明区经济发展依旧,主要得益于对产业升级的提前谋划和对新常态发展方向的把握。

他透露,目前思明区正谋划更前沿的产业形态和布局,比如软件信息、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速培育壮大。

【数字2】

70%财政预算投入民生

民生大于一切。黄乔生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特征和环境变化,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我们要坚持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针对促进就业、扶贫济困这两大重点精准‘发力’,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牢牢守住群众生活的底线,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成果。”

连续三年,思明区保持民生投入占财政预算的70%以上,圆梦助学、圆梦创业等一系列关乎长远的民生品牌,实现了民生服务覆盖居民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养老的全过程。

对于辖区老人,思明区提供了更加贴心、便捷的养老服务,10个街道老人日托中心建成投用;286位符合条件的独居老人安装上了“智能居家宝”,近6万人次“三无”老人享受免费“爱心餐桌”。

对于青少年,思明区全年教育事业投入17.03亿元,新增学位7000余个,通过积分入学为进城务工子女提供3120个学位,实现10个街道早教基地园全覆盖。

对于困难群众,思明区提供了托底保障,通过困难群众帮扶“快车道”发放低保人员节日慰问金480.9万元,“圆梦”助学金解决全区1300名困难学子求学难题。

“四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跑赢生产总值1.7%。”在黄乔生谋划的民生蓝图中,未来的民生投入还将节节攀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