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地瓜藤运往金门曾是一种产业 百年前的金门新娘婚纱照。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金门建县之后,金厦民间的民生物品往来却越来越密切。祖地金门的彭炳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以前流传于金门和同安的一句俗语:地瓜藤爱嫁金门,丰收得无处存放。 彭先生说,金门建县后,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金门的地质条件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凡是种地瓜都要靠同安本土的地瓜藤来作秧苗,才能有好收成。因此,金门建县后,同安一些村庄向金门运输地瓜藤,成为一种产业。在同安,地瓜藤通常是喂猪用的饲料,价格极贱,但运到金门则有不错的市价。而且金门乡亲非常需要同安地瓜藤,可谓是皆大欢喜。 颜立水先生则告诉我们,除了地瓜藤之外,金门商贩也来到厦门购买同安盛产的陶瓷器,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同安坑仔口烧制的大缸、烘炉、钵、磁锅等是很受欢迎的日用器皿。又因为金门四面环海,土地种植面积较小,所以也会有许多金门人来到厦门购买诸如大米、豆饼、油饼之类的粮食,当时的金厦海域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帆船穿梭两岛之间。我们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厦门岛的何厝古村曾经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据村里的何明全先生说,有人凭借倒卖虾干,面干,大米等食物来往于金厦两地,“发了大财”,而金门人也会带来海产,花生等金门特产来到厦门进行交易。但是相对而言,当时厦门的经济、种植作业条件都优于金门,因此由厦门向金门输送货物居多。此外,由于金门人口少,市场较小,因此甚少有厦门人特地跑去金门做生意,更多的是金门人带着自己的产品来“赶集”。 厦门和金门距离太近了,当年居然有人专程跑去金门“捡牛粪”作燃料。“我11岁的时候就常去金门捡牛粪”。七十八岁的何厝村老人何先生说, “那里的牛粪大啊,哈哈。”当年何厝许多小孩,都会受父母指派,坐着自家的船去到金门捡牛粪。在和这位老人聊天的过程中,墙上的电视机播放着的正是一期介绍金门的节目。而老人想起去金门的故事,笑得把假牙都露出来了。 金门养女儿人家爱结厦门娃娃亲 昔日的金门风情。 现在金厦民间结亲往往会成为新闻的焦点,但是在过去的何厝村则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至今流传着“厦门金门亲家多”这样一句俗语。 何厝村的何明全先生告诉我们,历史上金门的耕地少,人口多,“有的家庭生个五六个、七八个,甚至生十来个孩子的都有”,由于人口多,粮食少,生活自然比较苦,这也是一些金门人把自己家的女孩子往外送的重要原因:“生太多了有的就会养不了了啊。”于是,就出现了金门一些家庭通过亲戚间的介绍,把两三岁的女孩子往厦门送的现象。金门民间养女儿的人家经常在女儿小的时候在厦门找适合的家庭缔结娃娃亲,何厝村这一现象尤其典型。他说,自己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位“金门新娘”。原是烈屿(小金门)青岐村人的她,三岁的时候便被何明全的奶奶家收来做“童养媳”,还给重新取了名字叫洪网市,而“网市”在闽南语里则是“将就把你养大”的意思。 在金门县建县至解放前夕这段时间,金门与何厝缔结的亲家就有数十家,至今何厝村还有二十多户的“金门新娘”的家庭,当年的金门新娘都已白发斑斑,她们已成为一段厦金民间特殊历史的见证人。而这样的“金门新娘”不仅仅是存在何厝,何厝周边的村庄也有不少,何明全先生告诉我们,何厝附近的前埔村、洪塘村等村庄也有十好几户这样的人家。 |
相关阅读:
- [ 01-01]上海浦江两岸为“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熄灯追思
- [ 01-01]马祖连江同燃焰火“跨年” 两岸民众盼直航寄乡情
- [ 01-01]马英九:两岸年轻人交往互动是促进和平最有效途径
- [ 01-01]马英九元旦讲话提两岸和平 称朝野对立是最大遗憾
- [ 01-01]两岸联创歌曲《同圆中国梦》在央视元旦晚会播出
- [ 01-01]两岸联创歌曲《同圆中国梦》在央视元旦晚会播出
- [ 01-01]共缅祖先 两岸简氏宗亲共庆清醮大典
- [ 12-31]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情暖两岸 方文山也倾情加盟
- [ 12-31]南靖高山生态茶荣获2014年两岸斗茶大赛金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