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厦门开建,明年春节前后将达13个
农村的类似照料机构被称为幸福院,规模小些,近期要建30个
说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过,我看更像是老年人活动中心。”前不久,记者在采访中,和一位老龄工作者谈起“托老所”的话题,他感叹,目前虽然社会有这个需求,但尚没有一家严格意义上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那么,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究竟应该是啥模样?需要配套怎样的服务?厦门对它有实际的需求吗?今天,就让记者来做一番探究。
厦门晚报讯(本版撰文/记者 萧晓珍 戴懿 谢雨真 王绍亮 漫画/小牛)
名词解释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
建筑面积指标
(来源:民政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用房要求
生活服务用房:可包括休息室、沐浴间(含理发室)和餐厅(含配餐间);
保健康复用房:可包括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
娱乐用房:可包括阅览室(含书画室)、网络室和多功能活动室;
辅助用房:可包括办公室、厨房、洗衣房、公共卫生间和其他用房(含库房等)。
选址要求
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市政条件较好;
临近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
环境安静,与高噪声、污染源的防护距离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规定。
另外,宜在建筑低层部分,相对独立,并有独立出入口。二层以上的应设置电梯或无障碍坡道。
休息室条件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息室设置的要求:以每间容纳4~6人为宜,室内通道和床(椅)距应满足轮椅进出及日常照料的需要。老年人休息室可内设卫生间,其地面应满足易清洗和防滑的要求。
现实需求
能为家庭提供“喘息式服务”
让家中半失能老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
从民政部给出的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针对的是“半失能老年人”,这是一种让他们“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厦门部分失能老年人约有2.19万人,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1.13万人。这些日常需要有人照料的老年人,除了少数部分住进养老机构外,大部分由家人照料。根据去年12月市老龄委办公室牵头完成的《厦门市城乡老年人失能状况研究报告》,目前,厦门96.89%失能老年人得到照护,主要照护人为配偶和儿子者,分别占34.52%和26.02%。
这份调查还显示,失能老年人中,69.52%的人希望住在家中,14.17%的人希望住在家中、由居家养老中心上门护理。
可以想见,家中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负担不小。由配偶照顾的,配偶多半年纪也大了;由子女照顾的,不少子女忙于工作,分身乏术,尤其对一些经济上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本报曾报道过,一位儿子为照顾失能老母亲,不得已在事业上升阶段,选择离开岗位。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文晖说,应对老龄问题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
有人感叹:要是有个托老所就好了,白天老人家有地方去,我们工作也放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照料中心为家庭提供了“喘息式服务”。
项目进展
城区和乡村一同推进,近期建43个
未来力争每个街道都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全覆盖
有现实的需求,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推进托老所的建设?
今年8月初,厦门成立了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8月中旬的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副市长、市老龄委主任倪超即要求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工作。
12月2日下午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上,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成员单位在讨论、推进各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不过,由于厦门还没有成功的范本可循,各区、街各自“摸着石头过河”。近几个月的现场参观调研,大家都发现,有些区街把老年活动中心当做“日间照料中心”了。
为此,倪超和市民政局局长刘平,在会上专门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做了进一步解释。
据市民政局副局长李龙介绍,今年全市确定推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有13个。
农村的类似项目被称为“幸福院”,岛外将建设30个,设在镇、村。它由村民委员会主办和管理,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服务。规模小一些,未来将实现全覆盖。
据悉,厦门将把思明区中华街道、湖里区禾山街道、集美区杏滨街道作为首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建设项目,分别计划设置50张左右的床位,未来将把成功经验向全市推广。
李龙介绍,街道建设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辐射范围将更广,未来要力争各区的每个街道都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的老年人针对的是本辖区居民。
难题破解
待遇低缺口大 医护人员最难招
解决思路之一:政府购买专业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办日间照料中心
厦门六个区都在积极推进区、街一级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岛外四区同时启动了幸福院项目的工作。
为了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厦门协调了7处调剂公房供相关街道使用,其中包括日间照料中心的用房。岛内的6处公房(位于思明区)已移交完毕,开始进入设计装修阶段。岛外的一处公房(位于集美区)原为办公楼,因未整体移交,只提供2-7楼的房源,没有一楼,老人将没有活动场所,改造也面临困难,电梯无法设置和配备。
农村幸福院的选址,部分也遭遇难题,有的因项目不具备正规批建手续,各镇需协调土地、建设、执法部门办理项目建设手续。
不过,这些硬件的问题并不是最难的。2日下午,倪超现场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最难的是,日间照料中心一旦建成,专业的医护人员如何解决?要知道,目前全市30多家养老机构都面临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虽然市里已下决心通过提高待遇、加强培训来增加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但毕竟还有一个等待的过程。
鉴于上述难点,湖里区依托养老机构办日间照料中心的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如湖里街道拟同东渡老年公寓、江头街道拟同厦门温馨养老院合作办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向社会购买专业养老服务,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日间餐桌、医疗、娱乐、保险、康复、读书看报等服务。
尽管难题不少,但可以相信的是,随着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不断推进,包括运营资金、场所、设施等一系列难题将陆续得到解决。那些居家半失能等相对困难的群体,将得到更好的扶持和照顾。
社会声音
能否出台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民营养老机构:养生、护理可结合,甚至可提供短时住宿
厦门一家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说,在社区建日间照料中心是好事,可以给辖区老人提供方便。今年来,他们也曾想把这块做起来,甚至还租了场地,但是做不起来,一是投入太高,要投入100多万元;二是也没有政策支持,不敢做。
这名负责人介绍,在岛内,一些城中村或偏僻的地方,失能或半失能人员较多,在家养老缺乏专业的服务,也照顾不好。交通也不够方便,有的老人生病打点滴,就是坐摩托来回,也不安全。
“若是社区有日间照料中心,就好了。”这名负责人说,日间照料中心在设施方面,可以医疗、养生、护理、文化活动等相互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给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短时住宿,这样老人就不用来回奔波。
这名负责人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政策支持。如果让社区或街道做,不仅需要投入资金,还需要招聘一些专业的人员,这也还是最基本的。其实,可以放开,尤其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并出台激励措施。
链接
厦港
街道
文体培训课程丰富多彩
老人食堂推出爱心午餐
厦港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位于思明南路352号,中心提供的服务涉及生活照顾、文体培训、日间照料、身体保健、休闲娱乐、咨询服务等六大类31项。
辖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只要满足相关条件,都可以到中心内无偿或低偿享受各类服务。
中心设有老人食堂,推出了爱心午餐服务,一餐标准是15元,“三无”老人、低保老人可以在这里免费用餐,低收入老人只要付7元。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将来则需要全额付款。目前老人食堂提供免费试用餐服务。
(点评:它要求来这里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健康状况良好,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疾病等。因此,它不属于日间照料中心范畴。)
鹭江
街道
对外开放采取“会员制”
提供11项常规服务
启福鹭江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上个月刚刚成立,位于小学路27号,面积约300平方米,设有网络休闲区、棋牌休闲区、书法绘画区、宣教培训区等9个功能区域。
中心周一至周六对外开放,采取会员制形式,登记会员有226名(包括老人和青少年),提供书法怡情、养生讲堂、开心手工、乐在烘焙、园艺种植等11个常规服务。早上8点半开始的健身操活动很受欢迎,每天都有20多位老人参与。
除了为老人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心还派社工对孤寡老人进行一对一的探访。有一户孤寡老人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社工就上门协助清洁。还有一位老人说想喝汤水,中心就联系其他老人或社工看能不能家里多做一份。中心针对孤寡老人的具体需求。参照自己的能力提供服务,并且每周都会上门探访一次。
(点评:启福服务中心空间不适合吸纳半失能老人,也无法提供就餐,所以不具备日间照料功能。鹭江街道正在考虑设立另一个点,照顾那些活动能力不是很足、但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计划安排30—50人左右。)
莲前
街道
委托社工服务机构管理
生活能自理老人很欢迎
莲前街道关爱中心位于莲前西路859号后楼,于今年6月成立,是全省首个“家庭关爱中心”,由莲前街道购买服务,委托社工服务机构管理,集长者陪护、青少年教育、家庭辅导于一体,有健身房、网吧、图书馆、棋牌室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室。目前中心600多个会员,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在这里能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这里还特别针对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个案跟踪服务。
辖区的老年人在这里可以学习手工制作、书法、绘画、舞蹈,还可以享受专业社工提供的代写书信、量血压、心理疏导、陪聊等“贴心”服务。
(点评:硬件条件没办法满足日间照料的功能。这里除了一楼有个无障碍通道,没有电梯、食堂。日间照料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目前财政还没有支持到这一方面。)
不过目前,莲前街道正在做一些尝试。如前埔北社区引入了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为社区23名失能、失智的老人提供“家庭病房”服务,让老人们不出家门也能看病。关爱中心正在进行电梯方案的设计,街道正在寻找场所建日间照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