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和《红楼启示录》、《庄子的享受》等多部学术随笔集,是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传统文化的一些遗产,其实有很多是文学或有很强的文学性。你说《史记》是文学作品还是史学作品?都是。《论语》、《道德经》、《庄子》究竟是哲学作品、伦理学作品、政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里边文学性也非常强。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郭睿 图/记者 姚凡)王蒙着灰西装,在众人掌声里走进厦门筼筜书院讲堂。他步伐矫健,目光犀利,只有落座时的略为缓慢提醒众人王蒙今年81岁了。耄耋之年,他认老不服老。在新作《闷与狂》里,王蒙写道:“明年我将衰老,今天仍然歌唱”。“年轻”的王蒙来过厦门很多次,和筼筜书院却是初次结缘。有人化用其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说五岁的筼筜书院也是中国当代书院里的年轻人。王蒙的回应是:它和厦门一样,年轻,但可以创造历史。
走进访谈室时,他先是浏览了墙上字画,离开时又执笔为筼筜书院写下“切磋研磨、温故知新”几个字。
应如何弘扬国学?
弘扬国学要研究中国精神、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思想方法
记者:您认为今天我们应怎样弘扬国学?
王蒙: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在国内非常热。我想这是因为经济上发展非常快,再加上大家在精神上、文化生活上需要更丰厚更充实的精神资源。所以这时候,大家感觉到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许多东西依然和我们很贴近。它是个富矿,有很多东西可挖掘。
就具体的弘扬而言,我有一个看法,这个弘扬不仅仅是温故知新,还是使我们的文化能有更多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变。我们也要看到,中华传统文化长久以来面对现代世界,尤其是面对欧美的强势文化和强势的科学技术,它有时候做不出自己应有的回应。所以,我们的弘扬传统文化和弘扬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并不是矛盾的,并不是互相不兼容的。对先秦时代就奠定格局的诸子百家进行的了解和我们对五四一代的民主、科学、爱国、进步这些观念的理解,和我们在人民革命当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破旧立新的革命文化,应该进行更好地调和,而不是顾此失彼。
我觉得弘扬的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关注世道人心的文化,重点还是在我们心灵塑造上接受传统文化里美好的、美德的东西,而不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要研究所谓中国精神、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思想方法。
文学在国学里应有何地位?
传统文化的一些遗产,其实有很多是文学或有很强的文学性
记者:弘扬国学,文学能起到很大作用。国学里头,您觉得该给予文学怎样的地位?
王蒙:传统文化的一些遗产,其实有很多是文学或有很强的文学性。中国古代并不是分得特别清楚。你说《史记》是文学作品还是史学作品?都是。你说《论语》、《道德经》、《庄子》,这究竟是哲学作品、伦理学作品、政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里边文学性也非常强。所以从广义说,文学内容很丰富。尤其是孔子本人主编《诗经》,他对诗学考虑和整体思想非常一致,他并不是单纯把它当文学考虑。
你们要发现,我讲了这么久很少用“国学”这个词。为什么呢?我知道大概意思,但我难给出科学的界定。我喜欢用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会把文学里的东西都算进去。可是我们现在要讲国学的话,你讨论《红楼梦》很少有人以为这是一次国学讨论,你讨论书法,我也弄不清,当然大家会很重视书法,甚至你在这里开唐诗讨论会,也有人不认为你是国学家。现在国学家实际上是研究《易经》等学问人家承认,好像以东周时代为主。
但并非我不赞成“国学”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大家意思也都明白,涵义也还清楚。中医算不算国学,我也说不清楚。有的百科全书上说中医关于养生的理论是国学,那难道药理不算?戏曲研究算不算?不会有人认为梅兰芳是国学家,但是要从大的国学上说,说中国固有的学问,那梅兰芳当然是国学家。
侧记
激活传统文化
记者 宋智明
昨天上午,第六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开幕,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潜力,是与会专家和学者关心的重中之重。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汪荣祖作了《世界和平需要国学里的王道精神》的主题发言,他分析了历史上的霸道和王道,指出霸道在历史和今天的危害和含有和平成分的王道精神的可贵,认为中国发展实行王道,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台湾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陈鼓应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他作了《老庄智慧与现代心灵》的主题发言,指出“上善若水、同舟共济”在人与人交往、国与国交往中的重要性,肯定传统文化中念旧恋旧、重视家庭伦理价值在今天的积极意义。他提倡大家多读庄子的书,有助于打破自我中心、人类中心,与万物逍遥游于无穷天地,以开阔的心态拉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著名作家、学者王蒙作了《作为作家,我是如何进入老庄世界的》的主题发言。他深情地谈起老庄的书给自己带来的丰富营养,他风趣地举例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我的金融界朋友都说这句话好,大家都知道一只股票好,都去买,这只股票的前景就不容乐观了。老庄的书文学性强,讲故事,比喻多,老少咸宜,是大家充电的好教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少与会专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当代思想的活水源头之一,古人的书,过了古文关,读来并不难,而这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智慧,将会穿越时空,让人活得优雅一些,活得缓慢一些,活得明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