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心的何姐将身上的钱全部给了小伙子
东南网11月22日讯(导报记者 刘小冰 实习生 何裕恒/文 常海军/图)湖里围里的清洁工何姐自己生活艰难,靠丈夫和自己做清洁工和收废品来养活4个孩子,但是,11月18日,她却对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伸出了援手,不仅把身上仅有的11.5元全给了少年,还主动帮少年找工作。
关爱 “11块5给你当饭钱”
11月18日早上8点半左右,清洁工何姐推着垃圾车来到围里清洁楼,看到在大楼门口的左侧,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蜷缩在塑料板上睡着了。
男孩身穿深色牛仔裤和一件棉袄,他的嘴唇发黑,身上除了装着几件衣服的小塑料袋别无他物。何姐跑去问清洁楼管理员老杨,得知少年从清晨5点就躺在这里了。
从清洁楼出来,何姐叫醒了男孩,得知他没有亲人,也很久没有吃东西了,她不禁起了怜悯之心,又问:“那你想不想找个工作赚钱呢?”男孩点了点头,说“想”。
听到这个答案,何姐联系到一家钟点工公司的老板,对方称愿意让男孩来做杂务。
何姐便将联系地址抄在纸上,又摸了摸口袋,把身上仅有的11.5元现金递出去,“这11块5你拿着,先买早餐垫垫肚子,然后再去找老板”。
男孩对何姐说了声“谢谢”,便收下钱离开了。管理员老杨把这件事看在眼里,很受感动,随后便拨打导报热线968801,希望通过媒体传播这样的正能量。
害羞 “这么小的事不用采访”
昨天中午11点半,导报记者来到了这栋位于围里的清洁楼下,管理员老杨的电话却一直占线,等了10分钟左右才接通。原来,何姐夫妇正在禾山阳光公寓旁干活,他们不好意思过来接受采访,老杨正在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随后,导报记者跟着热心的老杨走了10多分钟的路,终于在阳光公寓旁的一片垃圾厂内见到了何姐夫妇。
通过聊天,导报记者了解到,何姐今年41岁,她七年前和老公一起从贵州来到厦门打工,她老公老田也是清洁工。“哎呀,你们还真的特意来了,其实这么小的事不用采访啊!”何姐诚恳的脸上带着些许害羞。
何姐说,“我自己也有孩子,所以,看到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我将心比心就帮了他一把”。
愧疚 “女儿7岁就会做饭”
清洁工的工作并不轻松,老田每天凌晨5点钟就得离家干活,而何姐要照顾孩子,一般是六七点出门。除了搞卫生,二人也会捡一些废品来换钱,每晚11点多,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一天下来干了十七八小时的活。
何姐夫妇的儿子和女儿在厦门读小学。小女儿今年9岁,她每天放学回家后就会乖乖做饭,即使父母很晚才能回家,也会给他们留饭。“她7岁就会做饭了,因为我们真的没办法赶回家下厨,也没时间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说到这里,何姐心里满是愧疚。
导报记者临走前,管理员老杨悄悄说,“他们真的太苦了,但还愿意做这样的好事,所以我才坚持请你们来采访”。
记者手记
11.5元的爱心沉甸甸
11.5元,对你意味着什么?
对很多人而言,11.5元似乎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数额。但对于清洁工何姐而言,11.5元意味着上百次的低头、弯腰、屈膝和起身的过程。
老田告诉导报记者,目前,塑料瓶的回收价格为1斤1.4元,纸皮为1斤3毛,而一个易拉罐可以换得1毛钱。如此算来,何姐夫妇需要捡将近200个塑料瓶,或115个易拉罐,或38斤废纸,才能换得这11.5元。
然而,看到一个瑟缩在清洁楼下的流浪少年,清洁工何姐却义无反顾伸出援手。为了生存,清洁工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拿着微薄的工资,但他们的义举却令人感动。这样的爱心沉甸甸,这样的付出值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