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人文旅游 > 正文

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开幕 筼筜书院将迎两岸学者

2014-11-20 11:04:11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观察】

注重经世致用 论坛展现强劲生命力

已举办五届的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两岸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虽是民间主办政府支持,但影响力却不亚于许多大型论坛,并且愈来愈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成功,可说是因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筼筜书院所举办的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学界很受好评,受邀学者均是欣然接受且认真准备论文,可说对论坛十分重视。近年来,各类论坛众多,尤其是国学热兴起后,一些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已成为众相邀约的“学术明星”,常常分身乏术。但他们仍然对厦门的这个论坛情有独钟。事实上,论坛良好的研讨氛围让学者们印象深刻。会议期间,分秒必争的学术切磋、严谨论道的治学态度,以及犀利独到的观点交锋,常常使得整场论坛高潮迭起。

正因如此,五届论坛皆成果丰硕,学者们发表了数百篇论文,涵盖了国学研讨的方方面面,义理、训诂、辞章、经济四途皆有涉及,论题从“如何推动国学经典的经世致用”,“朱子理学与当代社会”,“《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道家研究:学术·信仰·生活”,“《周易》:经典、释读与传承”,再到本届的主题“经典传承与文化发展——儒道经典的核心价值与当代文化建设”,可以看出,论坛主题进一步与时代结合,逐步在经世致用方面予以重视。

注重经世致用,给论坛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特色与生命力。今天,传统文化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已提升到治国理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这也是为国学在当今时代的意义给予的肯定,也将成为国学论坛今后研讨的一个重要方向。

【观点】

国学串起两岸文化情感

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香港、澳门、台湾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中华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在两岸交流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国学论坛的在此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几届论坛期间,时时可见一些未曾谋面的学者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许多两岸的学者在谈到参加国学论坛的初衷时都指出,国学是两岸交流最有默契的共同语言,应该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的确,没有什么词能够像“国学”一样,超越政治、经济、地域的阻隔,将海峡两岸的文化情感深刻地联结在一起。

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曾在出席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开幕式发言时表示,ECFA签订后,两岸经济一体化已有了制度保证,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认真研究中华文化,对两岸的文化交流,强化两岸的精神纽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论坛以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为交流基点,既能够使两岸学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共同的文化血脉,又因为两岸不同的国学研究发展轨迹,产生独特的思想碰撞,从而给双方学者以更大的思考空间。

【现象】

国学论坛成厦门文化之窗

许多初次参加国学论坛的学者都惊喜于厦门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进而对厦门的文化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近年来几次应邀出席论坛的北大人文讲席教授、台湾知名学者陈鼓应先生表示:“厦门国学的推广可作为‘中国模范’。”他说,一座城市可以划出一片绿地来建书院、开文化藏馆、兴博物馆,茶道也与文化相结合,这证明了厦门的文化推广力度。现在社会物化严重,需要文化调和。对于厦门推行国学,陈鼓应认为是“得地利”的,它地处沿海地带,离台湾最近,两岸文化交流方便。随着提升到世界交流层面论坛的举办,也让厦门国学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作为主办方,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他说,日益国际化的国学论坛让世界看到厦门的“国学态度”。筼筜书院良好的环境、对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推广热情,也让海内外学者十分佩服。每年持续举办的国学论坛,同时也提升了厦门的文化形象,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学的一个文化窗口。

回顾论坛五年来的发展,如果说,在初始阶段,筼筜书院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意义尚有可能受到一些质疑,但时至今日,其价值已显现无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国学论坛把海峡两岸学者们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通过相互学习、研究,可以更好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