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记者 苏奇)眼下,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五花八门的“健康文章”扑面而来。然而,迷信这些所谓的健康知识,却随时可能掉入“伪健康”陷阱。医生提醒,感觉身体不适时不要上网寻医问药,应到正规医院找医生,切莫贻误病情。 今年9-10月,知名市场调研和咨询机构Kantar Health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开展了“公众健康知识获取与认知现状”调查,近日,相关结果得以公布。结果显示,过半受访者表示,会通过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获取健康信息,并用于生活。 调查发现,虽然网络和社交媒体还没有成为最主要的医学及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但已显示了巨大的影响力:有53%的受访者表示,曾将网络、微博、微信所传播的健康知识应用于生活。有近四成受访者会首先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一下自己的病情,包括网络搜索引擎查询,书籍查询,微博、微信查询等。然而,一些知名医学科普网站和医学专家痛批这些来自微信、微博的知识常常违背医学常识,健康陷阱多。记者采访了多名医生也表示,这些“健康知识”不靠谱。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立刚认为,根据自己的症状上网搜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不可取。每种病情都有许多症状表现,相同的症状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病。以病名搜索,也可能不准确,一些比较高深的医学专业书传抄中可能出现偏差,而一些非医学人士编写的科普材料可能不够科学严谨。 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琪林认为,网上求诊也并非完全不可取,但前提是正规的医学网站。 |
相关阅读:
- [ 11-13]微信朋友圈购物 无营业执照维权遇“尴尬”
- [ 11-09]知识性谣言屡现朋友圈 请多方求证莫轻信盲从
- [ 11-05]微信朋友圈都在玩"吹苍蝇" 是熟人之间的整蛊游戏
- [ 10-28]漳州朋友圈流传不雅视频 网友:偷情女已自杀
- [ 10-08]国庆大学生朋友圈在晒啥?晒晒“人在旅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