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记者 蓝碧霞)昨日,两岸“美丽故乡”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福建和台湾的两岸专家学者会聚东坪山,一起探讨乡村的发展和未来。论坛由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等机构主办。 论坛通过一部纪录片《乡愁何寄》,讲述福州胪雷村整体搬迁时,一群媒体人、专家学者和村民共同保护胪雷村陈氏祠堂的故事。 据官方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大陆消失的自然村落高达90万个,这意味着每天有近250个村落消失。“以古村落为符号承载的传统文脉和乡愁也在加快消失,”参加“美丽故乡”论坛的海峡两岸学者认为,村落的消失说明城市的快速崛起,但地标和高楼不断兴建,无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利平认为,斩断传统乡村的人文结构,为未来的矛盾冲突埋下了隐患。学者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去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到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厦门市制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开展“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行动,正是源于这种精神的指导。学者们表示,这些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相契合,保留青山绿水,保住乡土文化,现代人的都市焦虑,恰恰需要传之久远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认同来抚慰。 在台湾,十几年前就开始社区营造运动,近8000多个村庄有大半参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教授陈茂祥说,社区营造本质上是一项永续造人的社会教育工程,因此,改变居民、村民的观念意识,从内在着手是社区营造的关键环节,而最后回归人本精神是社区营造的最终目的。 乡愁何寄?在厦大台研院学者唐永红看来,实际上,我们希望回去的故乡,是美丽故乡而不是过去贫穷落后的故乡。学者们认为,用文化创意营造乡村是实际可行的策略。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现,以各地独特文化为核心创造出的品牌,是应对全球化竞争中的最佳策略。而将发展文创与改善居民生活空间相结合,不仅保存了历史的记忆,也延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 |
相关阅读:
- [ 08-15]厦门过坂社区以“杨厝人家”为主题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 07-02]厦门同安新民建设生态溪林 为美丽乡村在宁静中添繁华
- [ 01-10]今年厦门要建5000套保障房 美丽乡村建设是重点
- [ 06-28]翔安内厝打造厦门靓丽"东大门" 一条绿带串起美丽乡村
- [ 11-22]厦门市委农办、市农业局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建成美丽乡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