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 难得 项目外观设计全开放后,所有人都有权为其提供外观方案,不需要任何资质。这可以大幅降低有天赋年轻设计师获得设计权的门槛。 【“小”项目】 有趣 很多大师都是从设计“小”建筑起步的。因此公共设计平台除了向优秀的本土设计师开放重大项目竞标资格外,还将邀请本土优秀设计师参与一些小型项目设计。 【原声】 本土设计力量的培育,不能仅仅依赖设计者的天赋,更不能靠揠苗助长式的“重点扶持”,而是要创造一个能够自动发现好设计的环境。 要与世界上伟大城市比肩,厦门整座城市都必须是一个设计精品,而这必须依靠强大的本土设计团队。 ——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燕菁
赵燕菁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董晓威)环岛路游客服务综合楼效果图。由本土设计师林秋达等担纲设计,充分研习环岛路旁建筑“宜藏不宜露”的原则,体现了设计师对本土环境与建筑二者关系的探索。 2014年,厦门正在向设计之都不断迈进: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时装设计到工业设计,设计之光在多个维度、多个领域中闪耀跳跃。 作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厦门”已被列入厦门的发展目标。“这将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而厦门公开设计平台的创设,就是在培育本土设计力量的同时,在建筑设计层面逐步接近这一目标的行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赵燕菁如是说。 【尴尬】 外地设计师争相来厦 挤压本土设计师发展空间 近几年,厦门改进了设计招投标办法,为国内外顶级设计师进入厦门扫清了障碍。 位于集美湖畔的“19集美”,是厦门首个面向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开展的集合设计项目。项目内规划的十余栋别墅,被大牌设计师依据自己的设计特点“承包”下来。与此同时,市规划委、厦门日报社及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也在积极引入全球的著名设计大师来厦举办讲座,筹办沙龙……一时间,外来设计师在厦门空间活跃。 赵燕菁告诉记者:“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初,厦门大部分的设计需求都是依赖外部设计力量完成的。这里不仅有B+H、新加坡刘太格、大地事务所,还有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设计团队。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外地在厦门设的分院大大小小有150多个。” 引进外部设计团队,满足了应急的发展需求,但也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本地设计力量的式微。赵燕菁说:“本土设计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大型项目,外来设计师活跃了本地设计活动的同时,也挤压了本土设计师的创作机会。本土设计师即使参与竞标,也大都需要按照外来设计师的设计语汇来设计本土建筑。这不仅是厦门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问题。” |
相关阅读:
- [ 10-23]公园的地姓公,请还给市民
- [ 10-21]尊重规划权威才能告别奇怪建筑
- [ 10-20]漳州芗城投61亿新建四大城市公园 项目规划详情
- [ 10-18]云霄核发首本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 [ 10-14]厦门规划委员会挂牌 非政府成员单位变为政府单位
- [ 10-14]福州皇庭文郡小区多建两楼 无产权最低售价42万
- [ 10-10]“规划之神”不能只是“诙谐调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