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安职业技术学校陈同学致电本报市民热线反映,从上周开始,陆续有很多隐翅虫飞到学校来,不少同学被弄伤了,手臂上起了水泡。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该校调查,校方回应,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将全面强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消毒保洁等措施,减少隐翅虫的危害。
厦门晚报讯(记者 黄文水 苏奇)
登革病毒经雌性蚊虫叮咬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方式传播。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此病,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记者从市疾控部门了解到,厦门并没有埃及伊蚊,但有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身上有黑、白色斑点。这种蚊子多在白天活动,早上8时至9时、傍晚5时至6时是花斑蚊出没的高峰时段,市民应做好防蚊工作。
如何传染
与传染性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被感染
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被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天至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专家指出,即使不发病,被感染后的人群也带有病毒,蚊子咬后可进一步传播病毒。
如何处置
发现疫情,24小时内必须上报
登革热为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现登革热疫情必须24小时内上报并调查处理。医疗机构接诊到发热病人时,应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尤其要对具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出现潮红(即三红症)等症状的病人询问流行病学史。对疑似登革热患者要采集标本,及时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要及时报告并进行严格的防蚊隔离处理。如果医院接收了登革热患者,要对整个医院进行全面的消杀灭蚊。
高危人群
5类人群,最易患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愈后良好。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可发展为重症登革热。重型登革热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以下人群是易患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2.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者;3.老人或婴幼儿;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5.孕妇。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2-15天,一般为5天至8天,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典型患者出现“三红三痛”(即眼结膜、颜面部、胸背部潮红,头、眼眶、肌肉关节疼痛),此外,还会出现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会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重症登革热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到疫区旅行的市民,一旦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或怀疑患传染性疾病时,应及时就诊。
隐翅虫 碰到后奇痒别拍它
症状 奇痒难耐,挠后冒出水泡
“一觉醒来,发现左手很痒,一看冒出了4个水泡。”昨天一早,陈同学睡醒便发现手上有异样,等他到了教室,班里10多个同学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陈同学说,夜间睡觉时,感觉有虫子爬过身体,奇痒难耐,忍不住去挠,没过多久就冒出了水泡。听老师说,原来弄伤他的叫隐翅虫。从去年开始,他就见到有隐翅虫飞到学校来。
3名结伴而行的女同学告诉记者,她们也碰到了隐翅虫,其中一名女同学伤得最重,记者看到,她脖子上有两三处新出现的瘢痕。她说,上周的一天晚上,她在教室自习,突然感觉有东西飞到脖子上,随手拍了一下,很快脖子变得很痒还起了水泡,涂了药水以后,几天后就出现了浅浅的瘢痕。
调查 正值高发期,被其弄伤的人不少
记者在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校内随机采访了10多名学生,有4名学生告诉记者,被隐翅虫弄伤了。
记者了解到,同安职业技术学校地处田中央,不管是学生宿舍还是教室,围墙外就是田地,杂草丛生,另外,校内的植被也比较多,也有利于虫子的栖息。
记者查阅记录留意到,去年和前年,也都是在9月中下旬,同安职业技术学校周边的另外两所学校,也同样出现了隐翅虫弄伤学生的情况。
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最近正值夏秋季交替时期,隐翅虫活动较频繁,医院皮肤科常会接到隐翅虫皮炎患者。
提醒 隐翅虫体内有强酸,切莫拍打
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合说,隐翅虫体液PH值在1-2,被其灼伤好比被强酸滴过,会出现奇痒、刺痛、红肿、水泡等症,中间还会溃烂。很多患隐翅虫皮炎的市民一觉醒来才发现皮肤上的痕迹,却不知到底是被怎么东西所伤。
中山医院皮肤科医师姜晓勇说,隐翅虫并不叮咬人,但其体内含有隐翅虫毒素,受到刺激会分泌强酸性汁液,引发隐翅虫皮炎。很多市民卧室没有蚊帐,隐翅虫爬到床上,如果没注意,一翻身将虫压死,压到的虫体有多大,受伤的面积就有多大。
姜晓勇建议,市民夜间睡觉最好把室内的灯关掉,同时将门窗关紧。一旦发现隐翅虫在身上,也不用惊慌,将它吹掉即可,千万不要盲目拍打或用手捏碎虫体。隐翅虫对花露水、风油精等驱蚊产品很敏感,涂些可有效驱赶。如不小心将隐翅虫拍死了,可立即用清水或碱性的肥皂水冲洗皮肤,症状严重时须尽快就医,使用硼酸水可处理。
隐翅虫
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青腰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其孳生于潮湿的地方,如湖边、水沟、池塘、杂草丛等地,喜欢飞向高处,飞进室内后,喜欢在天花板、墙壁上、衣物表面、人体皮肤四处爬行,特别喜欢在有灯光的地方聚集。多数和蚂蚁差不多大,短的3毫米,长的2厘米,尾巴上翘、有两根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