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原声 ●马伊里(上海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建委主任): 支持基层社区用自治、共治的方法协助政府管理社会;鼓励社会组织关注社会需求,提供专业服务,传播公益理念;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多领域介入;推动用跨界合作的方法回应社会关切。 ●廖嘉展(台湾财团法人新故乡基金会董事长): 社群在觉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经糅合、转化、反省与再建构的社区营造机制,生成社会发展的动能,从生活者的多元跨域合作中,生成一种新的行为与文化,人与社区同时在过程中有了好的改变。 ●何美慧(台湾财团法人云林县螺阳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西螺老街文化资产保存,讲的是一个生活场景。纵横百年历史,像溪水潺潺流过,这里真实反映农业小镇庶民的生活面。 ●杨贵华(集美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实现“同驻共建共享”的制度化,不仅要动员和协调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参与共建,还要形成对成员单位的约束、激励、共享机制。不仅要推进社区资源共享,还要强化驻区单位和“两新”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和权利。 ●王子华(中台湾社区营造联盟协会理事): 长青村是台湾921地震灾后免费提供灾后长者安住的一个聚落社区,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却彼此互助的家。长期以来,长青村没有固定的财源,却坚持以免费方式,提供长者全天候住在长青村。坚守一个信念:虽然生命迟暮,仍希望有温暖璀璨的黎明。 ●文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工程,是地方党委执政为民的基础工作,是构筑新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环节。 ●朱柏勋(台湾暨南大学人文创新与社会实践研究中心副执行长): 藉由在地公民共同关心之议题着手,支持更多在地民间社团,推动更多以环境、音乐、舞蹈、绘画、儿童照顾等不同议题之研究及参与,开启在地居民尘封已久的心,从参与中找到认同,由封闭、开启到展现热情。 ●陈伟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社区工作要做到,需求让居民表达,服务让居民参与,结果让居民知道。 ●林绮莹(台湾社会发展学会项目研究员): 台东社区规划师十年推动过程,透过地域内不同发展课题进行提案设计,让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共同为一个地方发展去努力,共同把地域特色集结,促使其具有竞争力。 ●孙肖远(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建立在广泛“参与”基础上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现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方向;具有“协商”特征的社区合作治理,体现了基层协商制度化的发展要求;构建社区政府“协同”治理平台,体现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要求。 ●沈锰美(嘉义县布袋嘴文化协会项目研究员): 我们希望透过“异业结盟”营销在地好产品,以布袋真食馆作为一个媒合的角色与平台,促成不同业者的合作,激发新的火花。 ●徐学(厦大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台湾“社区营造”,是华夏民族有史以来罕见的自下而上的家园再造工程。它把生活环境美学理想乃至发展愿景的主控权逐步交给当地百姓,在都市化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唤醒和保持我们对邻里、对家乡、对自然的持续热情。 ●蔡福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城乡规划部主任): 不管是共同缔造还是社区营造,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培养,乐活节就是培养人的生活方式、人文精神,从更高层面来共同参与。 ●唐美玲(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课题组于今年8月7日-30日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97.4%被调查者充分认可海沧近年来的发展情况;88.9%的被调查者认为海沧开展的共同缔造活动成效较大;对海沧共同缔造的评价:75.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49.8%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质量提高了。 ●申曙光(中山大学社会保障中心主任): 目前社区老年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金资源匮乏、养老机构严重滞后、社区老年服务组织缺位、服务队伍薄弱、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的途径在于,走福利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加强宣传和制度建设,提高关注度;扩充养老资金来源;建立一支专业人才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完善社区老年服务管理体制。 |
相关阅读:
- [ 09-24]海律联盟举办论坛推进两岸四地法律服务
- [ 09-24]两岸社区共同缔造论坛开幕 两岸一家亲共建新家园
- [ 09-23]立法引领推动厦示范区创新 两岸专家解读亮点特色
- [ 09-16]如何弘扬两岸共同的信仰文化
- [ 09-14]两岸企业合作开发台湾虱目鱼 首批132吨抵东山
- [ 09-11]茶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 开创两岸茶业新时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