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约翰在指导学生。
马约翰在讲解动作要领。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黄晓波)几天前,清华大学宣布,恢复上世纪50年代马约翰教授创立的“第一堂体育课”传统。时隔半个多世纪,这堂向新生传递体育精神的课程,再度引发媒体关注。
作为“体坛宗师”,马约翰是鼓浪屿重要的人文标志之一。爱岛人士建议,鼓浪屿要充分发掘马约翰的“品牌效应”。
鼓浪屿上的“马约翰元素”
●马约翰纪念馆,位于原荷兰领事馆二楼,占地200多平方米,2012年开馆。
●马约翰体育场,即人民体育场,旧时俗称“番仔球埔”,中国现代足球运动发祥地。
●马约翰广场,毗邻马约翰体育场,为纪念马约翰而建,内有马约翰铜像,高2.25米。
●马约翰故居,在马约翰体育场东侧不远处的一座两层楼房,紧邻林语堂新娘房,但文史界对此仍有争议。
家境贫寒买不起装备,时常下海“裸泳”
鼓浪屿马约翰广场前,矗立着他的全身铜像。游客们在这里驻足,从导游的讲解中,他们了解到马约翰传奇的一生。
马约翰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
1882年,马约翰出生于鼓浪屿公共租界一户并不富裕的家庭,幼时失去父母,令他的生活更加窘困。文史专家洪卜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鼓浪屿的孩子都酷爱游泳,热爱体育的马约翰也不例外,但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装备,每次他都是“裸泳”。旧和平码头附近有一片海滩,是马约翰最常去的地方,每一次游泳前,他都会仔细观察,发现没人才赤身跃入海中,畅快淋漓地游完泳后,待附近没人再上岸,飞奔回家。
穷困的生活并没有压弯马约翰的脊梁,相反,让他更加看清了当时社会的境况。
因为在鼓浪屿长大,马约翰从小见惯了租界内外国人对待中国人的嘴脸;在外国列强眼中,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连自己的国家都保护不了。少年马约翰决心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他将目光放到自己钟爱的体育运动上——从弱变强,最亟待改变的,不正是孱弱的身体素质吗?
马约翰是鼓浪屿人的骄傲。图为马约翰铜像。
年届古稀身体力行,创办“第一堂体育课”
彼时的鼓浪屿,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马约翰同样是这种交流与碰撞的见证者——从列强身上,他看到了中国的积弱,但也看到了奋起的方向。
前往上海求学后,马约翰一战成名:在“万国运动会”中,他打破了外国人对跑步项目的垄断,夺得一英里赛跑冠军。
在进入清华大学任教并且史无前例地成为体育教授之后,马约翰开始大力推动全民体育。上世纪50年代,他率先在清华大学推行“第一堂体育课”制度,向刚入学的新生倡导体育精神。当时年届古稀的老人身体力行,对自己的要求和学生一样,甚至更加严格。在马约翰教授的带领下,大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热情高涨,“第一堂体育课”直到清华大学学制更改之后才慢慢消失。
在清华大学工作的52年时间里,马约翰将毕生精力都放在体育事业上,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面旗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了风靡一时的口号,其间饱含着人们对马约翰教授的肯定与褒奖。
用好“名人效应”,传承马约翰体育精神
马约翰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鼓浪屿人,强身健体,建设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鼓浪屿涌现出许多田径和游泳健将。“陈安槐先生就是鼓浪屿走出去的又一位体育教授,鼓浪屿的体育传统一直都很好。”洪卜仁认为,马约翰留下的体育精神和体育传统应该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申遗顾问何丙仲则认为,鼓浪屿应该发掘马约翰的“品牌效应”,定期举办一些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普及马约翰运动健身的理念,“跑步和游泳是每一个鼓浪屿人都擅长的运动,而且不需要很高的门槛,谁都可以参加。另外,可以尝试举办一些国内甚至国际大型赛事,例如‘马约翰杯’足球赛,扩大‘马约翰’品牌的影响力。”何丙仲同时建议,“第一堂体育课”可以从鼓浪屿学生身上抓起,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申遗顾问彭一万更进一步提议,鼓浪屿还有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西式女学堂之一毓德女学、中国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学校英华书院、中国第一位合唱女指挥家周淑安等,都应该认真挖掘,广而告之,用好鼓浪屿的这些“第一”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