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 许多消费者被骗 碍于面子不报警 破获一起“酒托”案件,并不代表着“酒托”的消失,警方表示,虽然在取证上存在难度,但打击“酒托”团伙一直未曾松懈。从目前的情况看,想要根除“酒托”,还需要受害的消费者自身摆脱一个“误区”——许多受害消费者遭遇“酒托”,在被骗取钱财之后,却因面子等因素不想寻求警方帮助。在警方看来,这也是一个放任“酒托”逍遥法外的重要因素。 因此警方再次提醒,市民上网交友时要注意鉴定对方身份,不可盲目信任,在消费时更要注意辨别商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不正常信息。如若疑似遭遇“酒托”,消费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并尽量控制住“酒托”,保留相关单据以做证据,便于警方展开调查。 【提醒】 五招防范酒托 1、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上网交友时要注意鉴定对方身份,不可盲目信任。 2、与陌生网友见面时要谨慎选择地点,如需消费,应当选择知名、正规的经营场所。 3、消费时要注意辨别商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不正常信息,及时主张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4、索要消费凭证,为日后维权做好举证准备。 5、万一上当受骗,要及时投诉或报警。 【记者手记】 敢于担当 破除“灰色地带” (记者 袁舒琪)“酒托”案例频出,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其他类似事件:倒卖使用二手餐盒、向老人推销高价保健品……说它们类似,并非在操作手法上,而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涉及多个部门监管范围,但始终难查、难杜绝。 然而,在这些所谓的“灰色地带”、“法律擦边球”面前,越来越多的市民权益正受侵害,但另一头“酒托”、高价保健品销售商等享尽利益,赚得盆满钵满,却可以“躲过”监督和处罚。固然,不能忽略目前因法律依据不全或取证难导致的执法困境,但困境存在,并不代表就能放任“灰色地带”不断滋长。相关部门或许应该思考,如何扛起职能范围内的监管责任,如何和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形成执法合力,如何在执法困境下寻求破解之法,而非能推则推,最后任由这些负面现象渐成风气,最后变为社会“毒瘤”。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破获的“酒托”案件,厦门警方能够破解困局,对“酒托”展开缜密调查,并最终取得成果,确实值得褒奖。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范本,有助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持续打击、打掉“酒托”团伙。 我们期望看到,更多职能部门能像厦门警方这般,更有担当、勇于破题,解百姓之难,谋百姓之利,使百姓的权益得以维护,让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社会“正能量”慢慢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也能得到体现和诠释。 |
相关阅读:
- [ 09-04]媒体揭开“酒托”背后秘密 常钻空子查处有难度
- [ 09-03]解密酒托诈骗案 三四十岁单身男性易被酒托盯上
- [ 05-06]30岁男子首次约会疑遇酒托 半小时被坑了上千元
- [ 04-21]厦门:与网友约会“喝掉”一万二 小伙怀疑遇酒托
- [ 03-28]厦门:又卖高价酒又卖地摊货 咖啡店雇佣酒托多人受骗
- [ 01-11]“天价”咖啡屋内两小时消费1.4万 男子疑遇酒托
- [ 11-15]男子和女网友吃牛排被灌醉 点10瓶酒花掉上万元
- [ 09-22]男子微信交友结识萌妹 见面被消费五百才知是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