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3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思亲/文 常海军/图)今后,一种新型的下凹式绿地将逐渐在厦门出现,在暴雨来临时,成为一个个“蓄水池”,减轻城市内涝。 导报记者昨日从厦门市规划局获悉,一份新的厦门市优化道路交通规划指引于近期开始实施,新指引对全市的路网密度、道路横断面、交叉口、行人过街等的规划和设计提出全新要求,今后全市范围内新建的相关交通设施将以此作为设计准则。 路网密度:总体密度控制在7-9km/k㎡ 新的规划指引,对全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新的设计准则。 规划局相关人士介绍,对于厦门城区,路网密度需要控制在每平方千米的地域面积,道路长度达7—9km,道路的面积占比达18%—20%,主干路网间距600—1000m,次干路网间距300-600m,支路网间距150-300m。 据此,新的指引将厦门分为城市中心区、新城居住区和产业集中区三类功能区,并规定各自的路网控制密度。其中,城市中心区路网密度为9-12km/k㎡,新城居住区为7-10km/k㎡,产业集中区为5-8km/k㎡。 城市绿地:下凹式绿地减少内涝发生 新的指引,首次引入“生态道路规划”理念。市规划局人士介绍,一方面,对于各种道路的标准横断面,快速路道路红线宽60m,双向10车道,并利用两侧空间布置自行车道;而主干路宽43m,双向6-8车道,利用两侧种植行道树;次干路宽30m,双向4车道;支路宽22m,双向2车道;公交车专用道宽应为3.75m,主要布置在快速路与主干路上。 新指引还要求,在学校、CBD区、轨道站点、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可将人行道拓宽为3-4m。 针对这几年越来越多发的城市内涝,导报记者还了解到,新的指引规定,今后的城市绿化,原则上应采用下凹式绿地,这种绿地比人行路面低几厘米,大暴雨来临时,可用于储存周边路面雨水,减少内涝发生。同时,新规要求快速路、主干路中央绿化带宽4m,快速路主辅路分隔带宽4.75m,其他绿化分隔带至少1.5m宽。 道路限速:人行横道口必设路缘石坡 新的指引还通过对右转车辆限速,适当压缩转弯半径。其中,主干路间的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15—20m,右转弯限速20-25km/h,主干路与次干路、支路交叉口,转弯半径10—15m,转弯限速15-20km/h。同时,为保障行人安全,人行横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置路缘石坡道,坡道下行口不得高出车行道地面2cm以上。 过街设施:设置无障碍坡道和减速丘 新的指引指出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原则上应设置自行车、轮椅、婴儿车等过街的无障碍坡道,特殊情况无法设置的,应预留垂直电梯条件,并设置60cm宽的自行车、婴儿车推行坡道。 同时,在等级较低的次支道路或无行人信号灯的过街点,可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减速丘。 |
相关阅读:
- [ 07-30]榕城所有道路明年起禁超电 各县市有三年过渡期
- [ 07-30]明年元旦起 “限超电”扩至福州五城区所有道路
- [ 07-28]漳州市开展联合行动 查处道路运输违法行为
- [ 07-28]东街百米路段七八个坑 市民盼及时维护施工(图)
- [ 07-28]市民盼福州开元路、群众西路、西洋路建设加快进度
- [ 07-27]白龙支路修了多年还没修通 菜地将道路占去了2/3
- [ 07-25]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 [ 07-24]台风天福州的哥不打表坐地起价 有不少黑的出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