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世界肝炎日”,本报特邀第一医院专家执掌市民热线
■专家提醒:目前正值甲肝、戊肝高发季,猪肝、海鲜要烫熟才能食用
管不住嘴,当心染上戊肝病毒。漫画/林聪敏
厦门晚报讯(记者 苏奇 通讯员 闵莉)昨日是第四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重新思考”,旨在重新正视病毒性肝炎这一人类的“沉默杀手”。目前,常见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型,这些肝炎病毒可致急、慢性感染和肝脏炎症,可能引发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可夺去近140万人的性命。
昨日,本报特邀第一医院杏林院区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家俊执掌本报市民热线,为市民解答肝炎及戊肝疫苗接种问题,市民来电踊跃。刘家俊提醒,夏季是甲肝、戊肝的高发季,市民应注意饮食卫生和手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警报】
危害已超甲肝 病情更加严重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有效的行为干预,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数量已由9.75%降至7.18%,由全球高流行区降为中度流行区。然而,肝炎在某种程度上仍被忽视,尤其是最晚被发现的戊肝。
据国家卫计委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戊肝发病人数已连续两年超过甲肝,死亡人数更是远超甲肝。戊肝病死率约1%-5%,而甲肝仅0.01%。在成人中,戊肝的发病与病死率居各型病毒性肝炎首位,住院费用约1-2万元,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刘家俊说,仅他所在的科室,每年大约接诊戊肝患者100多例,“与甲肝不同的是,戊肝主要感染人群是成人,临床中接到的成人黄疸肝炎患者绝大部分都是戊肝。”
感染戊肝者,多数起病较急,患者会出现发热、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等全身及上消化道不适,常见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眼白发黄,小便呈浓茶色。
刘家俊说,戊肝症状与甲肝类似,但病情较甲肝更重,病程更长,戊肝最长潜伏期可达75天,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乃至死亡。
【病因】
人畜共患病,求“鲜”之后易得病
刘家俊介绍,戊肝是一种人畜共患病,除了戊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为传染源外,猪、牛、羊、鹿、鼠、狗、猫等携带戊肝病毒也可成为戊肝的传染源,摄入被污染的水源或带有戊肝病毒的猪肉、猪肝、海产品等,可能会患上戊肝。
其中,猪是戊肝最主要的动物传染源,研究发现,我国80%以上的商品猪携带戊肝病毒。此外,厦门人常吃海鲜,而海鲜尤其是贝类,被戊肝病毒污染的可能性也较高。
不少市民一味求“鲜”,喜欢生食海产品,或在吃火锅时为求肉质鲜嫩,将海鲜、猪肝等涮一涮就大快朵颐。对此,刘家俊提醒,生肉或半熟动物肉制品、海产品一定要煮熟后再食用,否则,未被杀死的戊肝病毒可能缠上你。
【常识】
常见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有两类
去年夏天,一名建筑工人突然常感到食欲不振、恶心,开始他以为是天热的缘故,后来出现了黄疸症状,眼黄、皮肤黄,且浑身乏力,还伴有发热。到厦门某三甲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戊肝。原来,他的一名工友患有戊肝,而他与那名工友同吃同住,结果被传染上了。
刘家俊说,五种常见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可分为两类:乙肝、丙肝主要经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肝病人只要并非处于发作期,共同进餐或集体生活都不会感染乙肝;而甲肝和戊肝则主要是经由消化道传播的传染性肝炎(“粪—口”传播),都是“吃”出来的肝炎,有较强传染性。因此,经常在外就餐者需要警惕甲肝和戊肝感染。此外,戊肝也可通过接触传播,故集体生活人员,如,学生、部队官兵等也应注意预防。
【提醒】
乙肝合并戊肝 危害更大
刘家俊说,福建省是肝炎高感染区,居全国第三位,闽南地区更是传统的乙肝高发区。这部分患者非常容易重叠感染其他类型肝炎病毒,临床上慢性乙肝重叠感染戊肝最为常见。戊肝也是导致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致死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重叠感染戊肝,往往会引起肝功能恶化发展为重型肝炎,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病死率可高达70%。
【建议】
集体生活的高危人群 均应接种疫苗
刘家俊说,目前,彻底消灭传染性疾病的手段只有疫苗接种。全球首支戊肝疫苗由厦门大学历经14年研发成功,并于2012年上市,为人类战胜戊肝病毒提供了非常好的武器,是目前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刘家俊建议,有戊肝预防需求的人群,特别是集体生活的高危人群均应进行接种。“对于没感染过的,可‘雪中送炭’;感染过的则可以‘锦上添花’。”
【链接】
目前,厦门接种戊肝疫苗者已近万人次。市民可到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翔安区除外)进行接种,每支疫苗价格为142元,且可享受城镇职工医保报销。
接种点
思明区: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鹭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厦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厦门大学附属医院;
湖里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海沧区:新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孚卫生院;
同安区:祥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汀溪卫生院;
集美区:侨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