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发展吞噬林田 “三规合一”明确各类规划的“红线”和边界,强化的是一种“底线思维”,市规划局副局长王伟举例,在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的问题上,“三规合一”就明确了保护空间和建设空间,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指引下,划定了生态控制线约98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约58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约700平方公里,产业区块控制线约118平方公里。山体林地、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城市生态廊道、城市公园都被划入生态控制线,划定了生态控制线,也就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划下了底限控制线,撑起了一把“绿伞”。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因为城市开发建设而不断被蚕食的现象,在“三规合一”之后,从规划上消除了存在的空间。 纵观“三规合一”工作开展的前后变化,我们发现,过去的土地利用是跟着项目走,往往体现了个体的发展利益。“三规合一”后,不看项目需要,只看功能要求,依据功能布局来调整土地利用。这样,可以保证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在三规合一一张图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要把海洋、水利、市政、交通等涉及用地空间的规划都纳入到这张图中来,形成全市‘多规合一’的一张图。”王伟介绍。 转变政府职能 提升行政效率 “三规合一”工作在提高规划科学性的同时,更创新政府审批流程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一张图”的基础上,厦门还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联动管理和业务协同平台,行政审批效率将由此大幅提升。 项目审批在各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盖数不清的公章,审批效率低下,这是为人们普遍诟病的现象。空间信息联动管理和业务协同平台建立后,在初步实现了建设项目信息、规划信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共用基础上,将全市涉及用地空间行政审批的事项接入该平台。行政审批系统内实现网络互通,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跑部门”变成了平台上的部门内部协调。 以空间信息平台为基础,加快推进网上审批、政务公开,特别是将涉及全市生态安全、民生保障的各类用地控制线上网公示,更能够强化公众对城市发展决策和管理的监督,为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奠定基础。空间信息联动管理和业务协同平台的构建,不仅仅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它是实行政务公开,从源头上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 |
相关阅读:
- [ 07-16]漳州中心城区公交规划通过评审
- [ 07-10]城市新规划应多为老建筑让路
- [ 07-09]厦门集美今年新增六个社区公园 一出门就能见绿地
- [ 07-04]当“规划之父”遇上“规划之神”
- [ 07-04]官员成“规划之神”,监管制度何在?
- [ 07-04]“规划之神”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亵渎
- [ 07-03]连江与福大签战略合作协议 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
- [ 07-03]京津冀一体化要能驱霾疏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