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 书店里来来往往的人,踏破门槛 “书店的生意还不错,每个月赚的钱,付完1500元的房租和各种水电费后,还能净赚2000元。当时大家的工资差不多就七八百元。”陈坤跃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1997年左右,在陈坤跃的记忆里,这是小书店最鼎盛的时期。每天,书店里来来往往的人踏破门槛。“当时,书店是朝阳新兴产业。1997年左右,厦门的书店遍地开花,单单厦大一条街就有十来家书店。”回忆起彼时的热闹光景,陈坤跃眼睛亮起来。 港台武侠言情小说一统江湖的时代过去了,内地出版社开始苏醒繁华,各种紧跟形势的杂志书籍全都出来了。“本来,书架上的分类特别简单,一边武侠一边言情,然后再按具体的作者分层,金庸、席绢也就那几个人。” 陈坤跃把书架重新分类,现代流行文学、校园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古典、青春偶像、日本动漫。“10多个门类,每种类型的书都有各自的读者群。书卖得很疯狂,每天赚的钱去进完新书后还能有剩余。” 2000年,陈坤跃的小书店搬到了石亭路,仍是间50平方米的小店。每天都要去补充新书,忙不过来了,他请来3个店员。 陈坤跃自己负责进货挑书,“去书商那,把书大概翻一遍,看看讲了什么”。每天,他要往小店里拎回二三十本的新书。 这样的时光,只持续了3年,书店开始逐渐冷清。没什么顾客,3个小姑娘每天坐在那,相互看着。小姑娘觉得不好意思了,主动跟陈坤跃说,老板,店里都没生意,要不我去找别的工作。陈坤跃也颇为尴尬,难为情地笑笑。 11年前 有同行劝他收手开什么不好开书店 就这样,2003年左右,3个员工陆续辞职了。陈坤跃重新回到了一个人、一个书店。 接下去的日子,愈加惨淡。电子书籍和网上书城的兴起,让实体书店更加难熬。每天,陈坤跃都会接到同行挂来的电话,不行了老陈,我开不下去了,要关门了。 有同行及时收手,清了店面转行别的生意又做得风生水起,路过陈坤跃小书店时,便走进来跟他说,算了算了,别开了,做什么生意不好,还开书店。这同行指着隔壁的小餐饮店跟陈坤跃说,随便一家卖扁肉的生意都比你好,每天人来人往。 生意一直走下坡路,2009年那个暑假,陈坤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书店周边的几所学校都放假了,生意一下子更为冷清。月底,陈坤跃一结算,一个月的营业额只有一两千元。“营业额才这点,扣掉书的成本,只够交水电费。” 以为暑假过后会有起色,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月月亏损。陈坤跃开始“吃老本”,老婆几年前已下岗,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我们和老人一起住,那段时间,连续好多个月都交不出生活费,店租也一直拖着”。 现在 只要够吃饭,不赚钱我也会开下去 陈坤跃也有了关掉书店的念头,但每次,这样的念头都被老顾客“掐灭”。进书店的,多是跟着他一路走来的老顾客,20多年了,他们也从当年的小年轻变成了中年,从中年变成了老年。 有人跟陈坤跃说,老陈,你千万别关门,要不然,我以后没地方买书了。有人在别处看到的书,不买,特意到他店里买。还有人给他出主意,卖书不赚钱,要不你再卖点玩具文具贴补一下。 书店就在市政府附近,常有些市领导、政府官员,也到他店里买书。有位人大副秘书长,时常到小店,列出书单让陈坤跃去买。有位宣传部的官员,在网上看到好书,不买,挂电话叫陈坤跃去进货,然后找他买。一位人大代表,每次买书,必找他订。十多年的老顾客,早已脸熟,陈坤跃却不认识他们,只在某天看电视时才知道,原来那常年支持他的老顾客是某位领导。“是老顾客支持了我,给了我信念。我没法说大话,没法说自己一定会永远开下去,但我会坚持,只要能够吃饭,不赚钱我也会开下去。说的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且走且坚持。”陈坤跃说。 |
相关阅读:
- [ 04-23]厦门未来可能就一家书店 实体书店萎缩无可避免
- [ 12-09]厦门传统书店走出特色路线 高调转型拒绝全面唱衰
- [ 05-04]厦门"书妈妈"的坚持:书店的灯光守望孩子求知路
- [ 10-13]书店网店难觅莫言作品 厦门读者为抢书发生争执
- [ 10-12]莫言代表作厦门卖断货 书店内开辟莫言作品专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