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活力海沧”又添新活力 新增两大“智库”

2014-06-08 08:12:27杨继祥 林岑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海沧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海沧教研基地双双揭牌

 

海沧发展论坛现场,专家发表高见。(郑伟明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杨继祥 林岑 通讯员 东帆贺生)“活力海沧”又添新活力。记者自昨日上午召开的“2014海沧发展论坛”和全国行政文化论坛(厦门海沧)上获悉,海沧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海沧教研基地双双揭牌。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魏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会长周文彰等分别参加活动。市委常委、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郑云峰,投资区管委会主任、区长李伟华等出席。

致力推动海沧“产、城、人”融合

昨日上午,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与海沧区联袂打造的海沧发展研究院正式揭牌,该研究院通过搭建平台,借助外脑,培育专业研究团队,打造“海沧发展战略思想库”,将为全力推进美丽“新家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专家学者来到海沧,享受着家人般的服务,这在国内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看来,这是一次接地气的合作,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她说,选择与海沧合作成立发展研究院,不仅因为海沧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区域,具有区域发展优势和带动性。同时,海沧也是一座美丽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这里群众共同缔造的热情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据介绍,海沧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产业集聚(含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及社区融合等众多课题,及时为海沧经济社会发展“把脉”,为海沧制定实现“产、城、人”融合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规划,同时还将展开一系列项目研究,如将生物医药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形成产业大链条。

开中国行政文化研究之先河

“今天的活动,开创了两个第一,这是全国行政文化论坛第一次在地方举行,海沧教研基地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基地。”昨日上午,在论坛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文彰欣喜地说。

行政文化的精髓是为民。在周文彰看来,在海沧,为民不仅仅是行政理念,而是成了有效的行政制度和机制,并通过这些制度和机制,成了实实在在的行政行为。中国行政文化论坛在此召开及教研基地的落户,就是为海沧的创新实践所感召和吸引。

海沧区政务综合体,给与会的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方便居民办事,海沧区创造性地提供便利的“四条龙”服务,集中90个窗口、43个单位入驻,在区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办理社会事务,二楼办理经济事务,三楼办理建设事务和公共资源配置服务。居民想办什么事,只要到行政服务中心,即可“一站式”解决。该“政务综合体”项目获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政务综合体”、“会议绩效管理”、“台胞义工”等三个项目入围“政府创新十佳中国经验”。

据了解,该海沧教研基地建立后,一方面,中国行政文化委员会将吸引更多的学者专家来这里开展研究,更好地总结推广海沧行政文化好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也可把他们在外地的一些研究成果拿来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行政文化创新。

“海沧精神”彰显亲民、便民、利民

“近水楼台先得月”。对海沧行政文化的研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卓越教授可谓颇有心得。他说,今年以来,在广集民智的基础上,海沧提出了“活力海沧”的定位。活力的特质:变化很大,有动感;激情、向上;丰富多彩,可亲近……这些与海沧都非常吻合。

行政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在卓越看来,厦门海沧的政府形象,集中体现了“包容、开放、开拓”这三种品格。

从政府内部来说,一是“有为”的行政精神。知人善用、知人善免,让能干事者有舞台,在海沧体现得非常突出。只要肯干事,在海沧就有舞台;二是“勇为”的行政精神。海沧区行政大楼夜晚灯火通明,“白加黑、七加零”,已成为厦门的标杆;三是“学习”的行政精神。如海沧推出“跟跑”战术,以深圳南山区等8个先进区为标杆,展开比学赶超。

从政府外部来说,就是为民。一是亲民,比如海沧“没有围墙的政府”,就与群众拉近了距离;二是便民,比如探索区—镇街—村居—家庭四级联动,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三是利民,区政务综合体集“四条龙”服务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