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郭航
厦门晚报讯(记者 朱俊博)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有很多孩子早早就收到了来自父母和长辈的各种礼物。有很多家长,正费尽心机想着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活动,让他们过个快乐的节日。
我们也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这份“礼物”或许有些沉重,它不能给孩子们带来欢声笑语,它甚至可能让很多父母感到愤怒。可是,这份“礼物”能让更多家长清醒,让他们思考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希望父母们懂得如何真正的爱孩子、保护孩子。
【A 手机惹的是是非非】
智能手机送孩子 这个礼物或成祸害
警方提醒,家长不要给太小的孩子配高档手机
手机、QQ,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时代,孩子们也被“圈”了进来,中学生用高档手机的不少,甚至很多小学生也随身带着手机。也许,这个六一儿童节,就会有父母把手机当作礼物送给孩子。
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带上手机,才能随时了解他们在哪里、做什么,自己也比较放心。不过,他们或许想不到,孩子手中的手机,也可能产生“负作用”。
本报梳理了近年来几起与手机和孩子有关的案件,给家长们提个醒。
【案例1】
手机成“约架”工具,不认识“同伙”闹乌龙
通过手机“呼朋唤友”,成了孩子们习惯的事。几年前,一所学校初三年级的几名学生,就用手机干了一件“大事”:报复学长。
原来,他们在初二年时曾遭到初三学生的欺负,当这些“学长”毕业离校后,他们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准备了棍棒和刀具,通过手机找个借口把几名“学长”骗了出来。混战中,有人误把其中一名学弟的手砍伤了。
事后警方调查时,受伤的“学弟”说,他们都是通过手机相互约来“打架”的,其中有的人相互不认识,可能是其他人把他误认为“学长”砍了。
■警示
通讯工具,扩大了“交际群”。此类案件中,手机成为学生群体与外界联系的工具,而联系的对象除外校同龄人,还有社会闲杂人员。“只要打几个电话,打架的和凑热闹的都来了。”民警说,以前没有这么多学生拥有手机,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案例2】
“QQ敲诈群”向学生收“保护费”,不从就打
手机除了可以打电话,还能上网,QQ群也是学生联系的“平台”。两年前,警方打掉了一个专门敲诈勒索学生的团伙,就是以QQ群为“基地”。
这个团伙以廖某为首,他是个辍学生,纠集了几个“学弟”,专门在QQ群里讨论如何敲诈学生。他们自称“社团”,见到独行的学生就拦住要“会费”。如果学生交了钱,廖某等人还要他加入QQ群。
他们敲诈的金额很大,少的200元多的500元。有16名初一初二的学生被迫加入QQ群,交的“保护费”有4000多元。凡是不从的学生,就会受到他们的殴打,其中有一名初一学生被廖某等人打断了鼻梁骨。
而在这个“QQ敲诈群”之前,也有一个自称“狼族”的团伙,从发布指令、收保护费都是在QQ群里完成,并殴打威胁在校学生加入“狼族”团伙。
“狼族”的目标是手上拿着高档手机的学生。他们专门守在校门口,看中哪个学生手上的手机,就“堵”住,抢走手机和学生身上的财物。被清钱的学生反抗,轻则被打耳光,严重的会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这个团伙成员有时还会持刀具或棍棒,恐吓威胁中学生入伙,并收“保护费”。
在受害学生家长报警一个月后,这个团伙被警方一网打尽。
■警示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拿着高档手机独自走在路上,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一名关注校园安全的人士说,不少孩子喜欢加入QQ群,和外界的联系更多了,但是在判断是非方面尚有不足,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对于不法分子来说,手机和QQ群是控制成员的手段,如果没有手机的学生,比较不容易受到控制。
【小调查】
小学生半数有手机
其中不乏高档智能机
根据市“打黑办”对初一学生群体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持有手机的人数为26%,2012年这一数据上升为85%。虽然教育部门未进行过相应的统计,但据老师们反映,近年来学生持有手机的比例上升很快,其中小学生中就有半数是“手机族”。
学生手中的手机,越来越高档,大部分是智能机,其中像苹果5S这样的“土豪”并不鲜见。“学生用手机,打电话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用来玩游戏、聊天。”一名中学老师说,有了QQ、微信、微博,现在学生的交友圈早已突破校内校外的界线,也不再限于同龄人。
让老师们担忧的是,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加上青春期叛逆等,容易受到网上信息和网友言论的影响,也有部分学生会被别有用心的网友利用。
警方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提供高档手机,如果确有必要,也应尽量使用普通手机并妥善保管,教会孩子懂得“财不外露”。“打黑办”工作人员提醒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要多加重视,在方便孩子联系的同时也要保护孩子不受侵害。
【B 保护女生我来教你】
熟人,也可能是
害人的“大色狼”
教孩子防范关键词是“让你不舒服”
家有女儿,大多数父母最担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如何保护她不受侵害。不过,毕竟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女儿身边,因此,教会孩子自我保护,防患于未然更重要。
翔安区最近启动的“抵御侵害,守护花季”普法系列活动,就是专门为女生准备的。
记者 戴舒静
哪些地方不能看不能摸,老师家长先说清
在已发生的女童被性侵案件中,长时间搂抱、抚摸手臂、腿、脖子和胸口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首先要教会孩子什么地方不能让人摸、不能让人看到。
不过,虽然强调“隐私部位不能让人看让人摸”,但父母还要说清楚并非“所有人都不能看不能摸”。比如,医生体检或治疗时,在家长陪同下可以进行必要的检查。
“让你不舒服”,是最容易让孩子记住的。也就是说,父母和老师在教孩子预防侵害时,关键词是“不必要”和“让你不舒服”。
很多父母都知道直接触碰身体属于性侵害,其实应该认识到,给孩子看裸露身体的图片、影像视频,同样也属于性侵害。
陌生人要提防,熟人朋友的行为也要辨别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成了父母教育孩子自我保护的经典语录。不过,在不少案例中,施害方并非陌生人,有的甚至还是朋友或亲人。比如频频被媒体曝光的涉及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有发生在校园内的。
以往的教育,会教孩子们反抗侵害,但更实际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告诉孩子“生命安全最重要,任何情况下保护生命是第一位”。而为了保证安全,在必要的时候,要教会孩子“撒谎”。
孩子受到侵害,必须告诉她“不是你的错”
万一孩子遭遇性侵害,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要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她没有错,她不是坏孩子,避免她们产生“爸爸妈妈老师不再喜欢我了”这种错误的想法。
此外,父母和老师在了解案情后,要严格保护孩子的隐私,避免更多的知道,同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开导。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你仍然像以前一样可爱,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我们还是一样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