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全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关怀行动”公益项目在厦门启动试点

2014-05-12 08:49  周思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泉州爱心儿童培训学校里,自闭儿在老师或家长的陪伴下,“自得其乐”。而一旦失去陪伴,他们就显得孤独无依,无所适从。(记者 林熙 摄)

东南网5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核心提示:自闭症上世纪40年代才被医学界发现,表现为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或意愿。研究表明,患者在基因染色体、神经结构、大脑功能方面与常人有器质性差异,在生物学意义上无法治愈;但若可获科学干预训练,患儿交流能力可大幅提升,但成功与否悬若霄壤。

目前,自闭症的发病率已达1%左右,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训练,每个患儿至少会累及一个家庭的命运,并在成年后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2002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关怀自闭儿行动的“十百千万”计划,重点就是在全国做出并推广帮扶模式,还将在厦门建立特殊人才培养基地,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培训,挖掘自闭儿的特殊才能,让他们能服务社会。

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说,他们希望搭建公益平台,凝聚社会资源配合政府工作,通过引导、示范和孵化模式,培育公益精神,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

训练走进来:启蒙家长

关怀自闭儿的第一步,是对家长的启蒙。“厦门模式”在家庭康复训练方面卓有建树。

“自闭儿需要尽可能频繁、科学的刺激干预,家长绝对不能缺位。”自闭儿贝贝(化名)的父亲说。他是厦门的外来工,此前对自闭症一无所知,但在全国自闭症儿关怀行动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的帮助下,他对自闭症症状和训练方法已经谙熟。

国内自闭症康复领域缺乏规范,康复机构林立,治疗方法千差万别。“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盲目求医,不仅无谓地加重经济负担,还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期。目前的医疗水平不可能完全治愈自闭症,但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未来的症状。最佳治疗期仅在8岁前,且越早越好,一旦错过极可能终生遗憾。”项目办主任郭海良表示,让更多家长了解自闭症并掌握主流科学的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试点启动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康复训练计划迅速在厦启动。项目办一方面广泛采集案例宣传、报道,力图让社会科学认识自闭症;一方面调动专家资源,向自闭儿家长免费传授自闭症常识和培训治疗方法。

“我以前在大企业就职,但仍承受不了求医费用,病情也未见显著改善,一度非常迷茫。”贝贝父亲表示,在接受指导认识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后,他索性跳槽到较轻松的企业,让妻子辞去工作。看着贝贝一天比一天乐观开朗,他十分欣慰。

孩子走出去:回归人群

让孩子走出去,“厦门模式”的在社区融合教育方面的成就尤为值得推广。

作为项目办的救助机构,厦门爱慧自闭症教育培训中心已接收了百名左右的自闭症学童。“这里既训练孩子也训练家长,大部分家长都全程陪同。”爱慧教育理事长高全法介绍说。

借此平台,家长们纷纷携手互助。“家长的社会性有多少,孩子的社会性就有多少。自己怨天尤人,怎么能教育孩子?通过互相倾诉,我终于发现自闭儿家长并不会被异样看待,反而会受到敬重。”自闭儿家长李女士表示。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回归人群、融入社会。”高全法说,“中心会推荐康复状况良好的孩子,到所在片区小学随班就读,并委派教员定期探访了解,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离不开于厦门市、思明区两级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

“只要没有暴力倾向,我们都无条件接收,自闭儿有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思明区教育局纪工委书记叶青芳说。

她还在2012年7月1日号召百余名党员教师启动了关怀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设20个分队,共有356名党员教师与自闭症儿童家庭签约结对帮扶,实施“周末,我们手牵手”、“牵手自闭症儿童家庭走进校园”计划,整合学校资源,积极挖掘和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特长,探索总结了融合教育新模式。

“教师在关怀活动中独具职业优势,可根据自闭儿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自闭儿病情、症状不完全一样,不少还独具天赋,对症下药的康复训练才能取得最好效果。”郭海良表示。

高全法也是自闭儿的父亲,每周末,他的孩子都会到观音山音乐学校接受特长培训。去年“六一”节,思明区党员教师关怀自闭症专题活动上,高全法的儿子独唱《感恩的心》,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