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她把地瓜全让给知青吃 翻过最后一座山头,汽车开始持续下坡,车上的人有点按捺不住,不停地向外张望;近了,近了,当汽车驶入一片开满梧桐花的村庄,车上沸腾了,村子也沸腾了。蒋彩伟、庄琼华、汪福来等知青,又一次回到了他们当年插队的岩前镇澄邦村,这个闽粤边界小村。 “欢迎回到第二故乡!”村民们打出横幅,早已夹道等候。 “月桂嫂!”刚走下车,庄琼华远远地朝公路脚下喊了一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甩开旁人的搀扶,弓着背,蹒跚着脚步,奋力走上坡,她就是月桂嫂。众人赶忙上去,拉住月桂嫂的手,帮她撑伞。鞭炮噼里啪啦作响,炸开的碎纸屑铺成了一条红色的路,这是客家人迎接“贵客”的风俗。三四十人一下子把月桂嫂的家挤得满满当当,月桂嫂的儿子儿媳特地从镇上赶回老家,他们搬出桌凳,端出茶水、葡萄,热情地招呼。 85岁的月桂嫂,因常年风雨劳作,满面沧桑,双腿变形。她站在人群中,双手举过头顶,不停地拍掌,嘴巴一直张开,兴奋得像个孩子。“你们当年不怕苦、不怕重,什么活都干,对村里帮助很大。”月桂嫂拉着知青的手,用客家话说。 “我们更应该感谢您!”人群中有人回应。 当年,月桂嫂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队里来了15个厦门知青,月桂嫂待他们比自己的5个儿女还要好。在物资紧缺的年代,粮食是绝对的奢侈品,正在长身体的知青们经常填不饱肚子。一次干完活,月桂嫂把自家的地瓜蒸好,揭开锅,知青们一窝蜂到她家吃,月桂嫂不顾自己1岁和5岁小孩巴望的眼神,把他们赶到一边,让知青们随便吃。 还有一次,知青内部闹矛盾,一位住在月桂嫂家的知青,为陷害他人,竟然把乐果农药倒进月桂嫂家的水缸里。事后,这个知青被村里的治保主任查出来。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投毒这件事,一旦报到上面,绝对是一个“反革命”的罪行,后果可想而知。“细鬼子(客家话,小孩子的意思),闹着玩的。”月桂嫂一句话,救了这个知青的命。 短暂的重聚,又到了告别时刻。“再见,故乡,再见,亲人!”车子开动后,车上车下的手臂挥作一片,车行远了,还能看到村头眺望的身影。 他从厦门带去打铁工具 陈继泽是插队在岩前镇澄邦村的知青。 1966年,体检完,正准备高考的陈继泽,遇上文化大革命,上大学成了泡影。1969年,他来到澄邦村插队。那时,队里的锄头、打谷机等农机具坏了,村民们没那个技术修,要送到二十里外的公社农械厂修理,来回一趟,至少要耗费半天时间,误时误工,尤其是农忙时期,对生产影响非常大。 祖传三代开打铁铺的陈继泽看到这种情况后,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自筹资金,从厦门带来大小铁锤、钳子、铲子等工具,在村里设立了打铁铺。村里一个小伙子,给陈继泽打下手,两人在火星四溅的环境下,专门负责维修农具,大大方便了村民。 特写 农药中毒 村民抬他十里 算起来,这次是陈孟荣第45次回武平。他对武平感情如此之深,源于在中坊村插队期间,两次危及生命的遭遇,是朴实的乡亲们救了他。 1970年夏天,陈孟荣跟随生产队队长到山上修水渠。劳动中,他的右脚趾不小心被锄头砍伤,血流如注,骨头都碎了。队长撕下身上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又背着他从山上往村里奔跑了足有5公里山路,把他送到大队合作医疗站处理。 插队期间,陈孟荣长期从事喷农药灭虫工作,1973年夏天,他可能是农药中毒,连续高烧一个星期,引起胸膜炎,并发休克。是村民和知青,用床板把他抬到十里外的公路旁,求助运杉木的卡车司机,将他送到40里外的东留卫生所住院治疗。 武平,早已被陈孟荣当成自己的故乡。2012年,陈孟荣把女儿的婚宴,办到了中坊村。“只要我还走得动,每年一定回武平。”他说。 |
相关阅读:
- [ 04-26]当年知青点今成文化园 百余老知青40多年后重聚
- [ 03-12]李克强参加审议 不时语调轻松“讲故事”问民生
- [ 02-18]知青博物馆“与共和国同命运”天津开展
- [ 01-28]习近平到锡林浩特看望群众 北京知青见到总书记格外亲
- [ 06-15]女知青下乡期间产子送人 一别40年欲寻亲(图)
- [ 01-28]习近平当知青交粮凭证曝光:曾交1包59斤高粱
- [ 07-23]“知青”情结影响中国未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