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法庭义工”。 【平台】 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模式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吗?”“三号法庭在哪里?”“哦,在这边,您先坐一下,开庭了我叫您。”……对话的一方是前来打官司的许女士,另一方则是“法庭义工”黄琳娜。 凡是到过莲前法庭的群众对这一幕并不陌生。自从“法庭义工”启动以来,充当了法庭与当事人的“润滑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这一创新性做法得到了中央编译局调研组的高度肯定。 实际上,在思明城市义工的近两年运作中,一直以推动常态化志愿服务为目标,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平台,按照“项目运作、菜单运作、灵活运作”等运行模式,通过“单位组织、社会组织、个人报到”等组织形式,发动社会各类成员参与社区共建,推进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位于中山路的文明旅游服务点,更是首创“自助式”、“体验式”志愿服务模式,一到周末,就有大批市民、游客前来体验志愿服务。只要经过简单的流程培训,就可以在服务菜单中自助选择服务内容,在骨干义工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亲子参与模式”是服务点的又一大亮点,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的场面常常令人感动。一位经常参加活动的家长说道,通过活动可以引导孩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区里,思明区设立的义工社区志愿服务小组应需求而生。在溪岸社区,杨冬梅是一名公务员,特长是心理咨询;蔡普南经营“开心农场”,经常组织小朋友户外活动;杨两山组织企业的员工一起学习手语,为需要的残疾人朋友提供帮助。 街道的“身边好邻居”服务点、由资深义工蓝永生“领衔”的轮渡服务点、爱心企业柯海水率领的助老服务点、各大区属公园里的公园服务点、甚至是官任社区活跃着的一群“洋妈妈”志愿者……从以往的“被志愿”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让“城市义工”这个词的内涵日益饱满和丰富,各种形式的义工服务成为厦门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