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黄嵘(资料图) 各方关注着海西自贸区的动向,民企希望从中借力。(本报记者 梁伟 摄/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 如果把民营企业比作鱼,那么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是水。只有坚持“放水养鱼”,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才能更快地发展壮大。 今年1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厦门市全面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通过放宽登记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入门槛和创业成本,为投资者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记者昨日从市工商局得到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共有15656户各类商事主体搭上改革快车,新登记企业增幅同比高达106.21%。 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新设公司可选择“零首付”出资设立……改革新政激发了市场的新活力,也引领着发展中的厦门民营企业走进了繁花似锦的“春天里”。 1 商事登记改革为民企“松绑” 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不想去创业,原因恐怕是在原有的营商环境下,自主创业不仅有风险,门槛也太高。 “细数一下原先注册公司所需的证明材料,包括场地证明、验资证明、行业许可证,甚至婚育证明等材料。”市工商局相关人士说。在商事登记改革前,一个毫无经验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公司如何经营,而是公司如何诞生。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之前,厦门实行的是以营业执照为中心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捆绑的登记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要从事经营活动,无论其经营范围属于一般经营项目还是许可经营项目,都必须先将拟从事的经营范围申请登记在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中含有许可经营项目的,还须在取得营业执照前先取得许可证或审批文件。 “国家工商总局梳理出的前置审批事项就多达130项,还有101项尚未明确是否属于前置审批。”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处人员也告诉记者,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外,厦门市原先还有计生、环评、消防等10项内容以会议纪要和规范性文件等形式,被确定为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或必须提交的材料。过多的前置审批事项,无形中抬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严重影响了厦门市的投资环境。 “改革后砍掉一大半不需要的审批项目,把保留部分从创业前移到创业后,是很大的进步。”创业者肖俊说,对民企来说,厦门的商事登记改革,首先解决了困扰企业的“经营范围”难题。“在过去,企业和登记机关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明确经营范围,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能满足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也便成了一个难题。”他说,“企业随时面临着各种商机,过去要进行经营范围的认定,只允许在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非常麻烦,使企业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企业创新。现在不用认定了,只要不是明文规定的不许干的都可以干,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次的改革将使营业执照与经营范围相分离,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这解决了长期困扰民企的一大难题,有利于民企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市工商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吴惠芬接受采访时表示,“营业执照改革后,原则上只记载与商事主体资格相关的必要事项,不再记载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赋予商事主体更大信任,这就意味着给企业‘松绑’,把经营权交给经营者,这一做法也是与国际接轨。” |
相关阅读:
- [ 04-16]北京注册资本登记改革首月现两家“一元公司”
- [ 04-14]厦门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宽进严管,激活市场主体
- [ 03-29]不动产登记制度来了,“房叔”“房婶”们怕了吗?
- [ 03-28]3年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 [ 03-27]国土部长:用三年时间全面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 [ 03-21]消息称郑州将作为首批试点城市进行不动产普查登记
- [ 03-11]“不动产登记”不能想不公开就不公开
- [ 03-09]“不动产登记公开与否 尊重公众意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