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末点,感悟比常人更多” 同样是参与大多数人生命的最后一程,阿可(化名)的工作“柔和”很多,作为礼仪师,她能给悲痛的人安慰,给逝者送去一个完美的告别。 “85后”阿可在重庆民政学校学的是“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出于就业的考虑,阿可决定从事殡葬师这个冷门行业,却遭到家里强烈反对。“一是怕我不好嫁,二是离家太远。”但阿可坚持,她笑着说:“我相信我能做好。” 即便信心满满,阿可还是遇到了源于外界的阻力。“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从事什么行业,越不说就越有人想知道,说了,人家马上就用那种恐惧加忌讳再加点儿同情的语气问我,你不怕啊?”阿可无奈地说,“其实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况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总得有人干这个啊!” 除掌握必需的殡葬行业知识外,阿可他们还需熟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殡葬习俗。另外,还需掌握洽谈技巧、陌生人接触技巧、相关礼仪以及辨别丧殡用品是否伪劣的方法。“失去亲人的家属,心情本就不好,如果说话不注意,会让他们特别堵心。”阿可说。 六年的礼仪师生涯,让阿可觉得他们是站在人生末点的人,也正是因为站在末点,对世事的感悟也总比常人多。譬如,对人更加包容,看淡金钱权利,总是与人为善。这样的思想也成为阿可他们的“工作指南”。在追悼会上,阿可他们会把逝者的一生做成一个大约20分钟的纪录短片播放,让前来的悼念者一同追忆逝者。这样的方式常常把原本悲伤的气氛转为温暖的氛围。在一次追悼会后,一名来宾表示自己深受感动与启发,表示今后要对父母更加照顾、关爱。甚至有人,因为被追悼仪式感染,毅然前去应聘,成为了阿可的同事。 “我们这一行,有义务向他人去解释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现代社会看轻它的也有,看重它的也有。小孩子动不动跳楼,如果他了解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就知道并不是他一走了之就行的。”阿可说,“死亡文化在我们国家的推广并不多,人们都忌讳说到死,就更不会深入了解。其实对待死亡是心态问题,这就跟我们吃饭一样。” 就在前不久,阿可还专门去学习了遗体SPA,“要让逝者走得‘舒心’。服务好逝者,其家人才会觉得受到了尊重,心里得到宽慰,最后渐渐释然。”阿可说。 唱晚安夜曲的人 橙子戴上医用手套,拿起镊子,夹起一团棉絮蘸上酒精,为逝者“洗脸”。接着,用刷子沾一点粉底,熟练、轻盈地涂抹。再用小号的刷子在颧骨处打上腮红,涂唇彩,最后梳头发……整个过程,他始终低着头,一点点、一遍遍地化妆,动作很轻柔,很仔细,眼神中看不到不适,就像在给女孩唱一首晚安夜曲。化妆完毕,女孩变得脸色红润,就像沉沉地睡去一般。 让亡者有尊严地离去,为逝者送上终极关怀,体面地走向天堂是殡葬师的工作主题。生离死别再寻常不过,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正视”殡葬师这个职业。在采访中,记者进入到他们工作的环境中,虽不能说“感同身受”,却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工作——一个温情而神圣的职业。在世俗的异样眼光下,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怀着温柔的情感让无数逝者有尊严地告别世界,他们为逝者点亮了生命最后一盏灯,自己却只能生活在光亮的阴影中——不敢说出职业,不敢接受邀请,甚至不敢与人握手……少有人想过,坚守在这样的岗位,他们克服了怎样的内心恐惧又遭受过多少无奈和失落。 人世间各类感情,并不会因为死亡而在这一刻停止。殡葬师就如同唱晚安夜曲的人,把情感与记忆送进逝者的亲朋好友心中,也告诉生者,生死无奈,活好当下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给这个职业多一些理解和关怀。
|
相关阅读:
- [ 04-01]北京拟建大容量撒海船送别逝者
- [ 03-29]骨灰撒海家属首次海上公祭 百万鲜花送祭祀市民
- [ 03-27]民政部:严禁以任何形式捆绑、强制或误导殡葬消费
- [ 03-27]北京市民政局:2020年生态葬争取占比过半
- [ 03-26]国务委员王勇:推动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
- [ 03-20]广西柳州殡仪馆禁止花圈入内 高价出租牟利(图)
- [ 03-18]太平间暴利:监管何在?
- [ 01-24]北京拟免收9元结婚登记费 打破户籍界限就近办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