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团聚路 父亲跨越三大洋,与家人见面 Nicholas这一被捕,就是1年多。 迫于英国政府压力,1943年,日军释放了Nicholas。和家人团聚,成了Nicholas的念想。 Nicholas从厦门赶往上海,却发现随着战火延烧,中国已无船只发往新西兰。怎么办呢?Nicholas想到了“曲线寻亲”的办法:先从上海登船,西行上万公里来到南非好望角,再“转船”一路向东,行驶上万公里来到澳大利亚,然后才辗转进入新西兰,见到亲人们。后来,一家人再从新西兰登船出发,穿越巴拿马运河,回到了英国。 在印度洋上横穿个来回,再穿行太平洋、大西洋,超过60000公里的行程,耗时当以“月”计——翻翻地图,可深切感受这是一趟何等折腾的行程。 寻根 两次“回家”,感受全不相同 20年前首次“回家” 破败“故居”,让她觉得迷失 70多年过去了。踏上官邸的中央走廊,Mary脑中,渐渐浮现起为数不多的一些记忆:那时候,她最爱骑着她的小三轮,“穿梭”于这条走廊;那时候,她常在走廊上听大人们讲话,学会了“Kulangsu”这个单词,这正是当年根据厦门白话发音而形成的“英文专有名词”;还有20年前,这条走廊杂草重生、断壁残垣的样子——1994年,Mary和丈夫也曾来过一次鼓浪屿,那是她时隔53年的首次回归。 那时,凭借手头仅有的房屋及附近沙滩的一些老照片,Mary和丈夫一大早上岛,足足转了一天,却始终没有找到当年的“故居”。隔日上午,Mary拉着丈夫再上鼓浪屿,误打误撞之间,“闯”进了当时的丽之岛酒店,却遇“贵人”:酒店大堂,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一口流利的英语,跟Mary一行搭上了话。女子是丽之岛的工作人员,对鼓浪屿非常熟悉,在她的帮助下,当日中午,Mary终于找到了“故居”。 前天再次“回家” 修复的“故居”,让她激动 Mary说,当时的“故居”破败非常,杂草长进房子里,屋顶墙壁残破不堪。也正因如此,眼下全面复原、修整完备的“故居”,让Mary激动异常,“exciting(激动的),amazing(吃惊的),wonderful(好极了)”成了Mary频频提到的词汇。或许正如无数专家学者说的,现代城市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文的竞争,修复见证了鼓浪屿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正是对鼓浪屿最大的爱护。 相关 “故居”将成英国风情博物馆 记者获悉,漳州路5号原英国领事馆官邸正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维护,建筑内部原领事的办公室、会客厅、书房等也都正进行全方位的复原,不久后将作为展示英国风情的博物馆开放,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平台。 本报记者 黄晓波 |
相关阅读:
- [ 03-07]9日鼓浪屿“音乐艺术日”将在10个街头演出点登场
- [ 03-07]鼓浪屿志愿者行动报名截止 千人总动员清洁琴岛
- [ 03-06]“鼓浪屿之波”音乐艺术日更多精彩节目曝光
- [ 03-06]让绿飘带成鼓浪屿的“永久牌”
- [ 03-05]“鼓浪屿之波”音乐艺术日更多精彩节目曝光
- [ 03-04]鼓浪屿冲刺申遗 《乡规民约》约法十条入家入户
- [ 03-04]三月鼓浪屿冲刺申遗《乡规民约》约法十条入家入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