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阳说,他想以这张作揖的照片,通过厦门日报向资助他的恩人道声谢谢。
曾经,您用拳拳爱心圆我大学梦如今,我用满满幸福感恩好心人
本报慈善助学平台九年前帮助过的学子郭东阳,在婚礼前夕致信本报表达谢意
欢喜
抱起新娘进门喽。
温馨
掀起你的盖头来。
感激
一杯薄酒表心意。
2005年7月25日
厦门日报的一篇报道
让翔安困难学子郭东阳
搭上了慈善助学的快车
圆梦清华大学
那一次,我们见证了
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2014年2月21日
厦门日报用这样一篇报道
作为送给郭东阳夫妇的
一份特殊新婚礼物
这一次,我们希望见证
他未来幸福生活的正式启幕
昨日上午10点,翔安新店镇后村村,一列迎亲车队在鞭炮声中停在一栋小洋楼前。走下婚车的郭东阳,将新娘拦腰抱起,进了院门。在院里等着祝福他的,还有那些曾经帮助他实现大学梦的好心人。正是他们的爱心,才让郭东阳遇见了如今珍爱的妻子梁爽。郭东阳从未忘记这一切。在筹备婚礼的第一时间,他联系上本报,告知喜讯。我们的记者也赶赴婚礼现场,为他见证,送上祝福。
郭东阳与妻子梁爽大学时期的合影。(郭东阳供图)
喜庆 时刻
持续阴雨天突然转晴
仿佛就为迎接他的婚礼
连日的阴雨绵绵,在昨天上午突然转变为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模式。朋友们说,郭东阳太幸运,大学梦有人帮忙圆,如今结婚老天也来帮忙。只有郭东阳和梁爽知道,好天气或许是对迟来婚礼的补偿。早在2012年郭东阳生日那天,两人就领了结婚证,可因为此后的长期异地,加上工作繁忙,婚礼一直没空办。
郭东阳经历过的重要日子总和红色连在一起,九年前考上清华时,村口曾挂过长长的庆贺红条幅。大婚之日,新娘又选了一身中国传统婚服——红旗袍加红盖头。村口立起了两人的婚纱照,一道充气拱门竖在路口,小三角彩旗插满路边,三层小楼的外墙挂着一张约3米宽4米高的婚纱照布帘。照片上,两人穿着古装向客人们作揖。
这样阵势的婚礼场面,搁在九年前郭东阳的父母压根不敢想。过去的日子没有三层洋楼,更没有藏不住的笑脸。一切从郭东阳念了大学后逐渐好转,现在子女都已成人,父母压力小了很多。“东阳有今天,要感谢当年帮助他的那些好心人。等他以后有条件了,也要帮助那些困难的人。”郭东阳父母说。
铭心 记忆
本报报道引来如潮爱心
支撑他走进清华完成学业
新娘房里,郭东阳轻轻掀开红盖头,迎着他的是梁爽溢出蜜来的笑脸。娶到最爱的女人,收到无数的祝福,这迟来的婚礼可以称得上圆满。但在郭东阳心里,还隐隐有一丝期待,他还在等一群人的到来——虽然他知道,这些人可能不会露面。
九年前,这些人还和郭东阳素不相识,一切都从本报在2005年7月登出的一篇关于郭东阳的报道开始。那时他正面临人生中最大的困境。
郭东阳从来是公认的好学生,也是注定要上高等学府的孩子。2005年郭东阳以662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骄傲的背后是家人的无奈和忧虑:学费没有着落。随着本报报道的刊登,好心人接二连三地出现在郭东阳的生活中。热心公益的村民郭清江第一时间开始想办法,他辗转联系上了本报在翔安的通讯员。于是,郭东阳成为了本报慈善助学平台的帮助对象。他的故事见报后,很多热心读者伸出了援手。
有企业家,有各类社会组织,有普通市民,甚至还有小学生。学费够了,生活费也基本有了着落。直到他念大二时,还有一位好心人每个月定期寄去500元的生活费。“如果没有他们,我的生命轨迹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郭东阳轻握着梁爽的手,笑着。
感恩之心
婚礼前最重要的事之一
就是把喜讯告诉那些好心人
上午10点半,张女士来到了婚礼现场。郭东阳和她一碰面,就拉着她直奔新娘房,三人合影聊天,甚是熟稔。张女士的到来算是稍稍弥补了郭东阳心中的遗憾,因为她正是当年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中的一个。
2007年,郭东阳给本报写过一封信,想寻找一位一直默默帮助他的“大姐姐”——这便是张女士。本报牵线搭桥后,两人很快就联系上了,从此就成了好朋友。
其实,郭东阳还希望找到更多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他们很多都不愿留下联系方式,也不愿透露姓名。”郭东阳说,临去清华大学报到的前夕,自己四处打听总算问到了几个,便一一发去短信,告知他要去学校了,谢谢大家的帮助。
这份情,郭东阳从未遗忘。筹备婚礼时,郭东阳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发短信。“那些曾经帮过我的,我留有电话号码的都发了邀请。”郭东阳说,“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有机会当面给大家鞠个躬,说声谢谢。”郭东阳的这些心思存了很久,也跟梁爽念叨了很久。
虽然他知道,对方不愿留下电话,可能就不会露面,但他必须完成这样一件事,才对得起自己。
甜蜜爱情
妻子是大学同班同学
为他们做媒的正是那些爱心
在新娘梁爽的心里,那些帮过郭东阳的好心人不仅是丈夫的恩人,更是他们爱情的媒人。若没有好心人的资助,他们就不会成为同班同学,便不可能有此后的相知相恋。
2005年9月,梁爽和郭东阳共同出现在了清华的校园里。大一军训时,郭东阳就对梁爽一见钟情,表白却一直等到了大四。用郭东阳的话说,那叫“谋定而后动”。但梁爽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时我蹬个球鞋,理一头短发,架一副框架眼镜。若真是一见钟情,他的审美观也太奇葩。”
郭东阳的追求攻势“润物细无声”,恋爱商太低的梁爽对此几乎毫无知觉。大一刚选举班委后没几天,作为组织委员的郭东阳托梁爽给女生宿舍发个通知,顺手就要走了她的手机号码。梁爽坐火车回家,郭东阳说要送她去车站,梁爽说不用,压根没想人家为啥要送她。梁爽妈妈来校,郭东阳陪着打乒乓球;女生宿舍谁电脑坏了,郭东阳主动上门维修。直到2008年的一个深夜,随着郭东阳的表白,两人的爱情才终于开花。
按婚礼习俗,进家门前新娘要先跨香炉。盖着红盖头的梁爽,在摆好的香炉前停住了。郭东阳弯下腰,帮她拉起裙摆。梁爽默立了几秒,缓缓抬腿跨过香炉,跨过他们曾经的风风雨雨,跨向了她和郭东阳更加五彩斑斓的新生活。
【记者手记】
传递感恩
本报记者 吴耀东
将近10年了,郭东阳从来没停止过寻找,也没有忘记那些资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2005年去学校报到前,他给找到的几个好心人号码发去短信告知,说了谢谢;2007年,他不死心,希望通过本报找到更多的好心人;接下来每年的逢年过节,他用手机短信发去祝福;2014年2月,大婚前,留有电话号码的好心人,他统统都发去了邀请……如同是一个虔诚的仪式,郭东阳觉得自己必须去完成。他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给大家鞠个躬,说声谢谢。”
感恩,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更是一种能力。几年前,曾有读者致电本报说,虽然自己倾个人之力先后资助过几十名贫困大学生,但他接收到的反馈却寥寥无几。他说这种冷漠让人真寒心。郭东阳从不冷漠——他积极地寻找、积极地联系好心人,从来没有放弃。感恩在他身上成为积极向上、勇于面对的态度,内化进他的骨子里,成为他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姿态。
一颗感恩的心,其中包藏着感恩的能量和能力——请传递、请学习,请在没有能力的时候说一声谢谢,在有能力的时候帮助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常怀感恩之心,传递正能量,社会必将更加美好。
文/本报记者 张明蕾 吴耀东
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除署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