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走马路中山路入口。(资料图)
 马銮湾落日足以媲美台湾“淡水落日”,有人建议在此打造日头主题公园。 本报拍客我是水摄
厦门晚报讯 马年即将来临,盘点一下厦门的道路、地名,发现厦门的“马”还真不少,单单“马”路就超过20条,它们多多少少和“马”沾得上边,比如“小走马路”,当年,郑成功曾在此策马扬鞭过;也有和马没啥关系的,比如海沧的马青路,据说是因为途经马銮湾和青礁而得名。
还有不少地方以“马”为名,比如马巷、马塘、马垅,还有鼎鼎大名的马銮湾。
细细探究下去,发现这些“马”路、“马”地、“马”山中,不乏精彩历史典故。马年来盘点一下这些“马”,很有意思。说不定哪天,您会走进其中一条“马”路、其中一个“马”地,如果不知道它的渊源,岂不遗憾?
“马”路
岛内“马”路,小走马路最有典故
小走马路确实和马有关系,还和郑成功有联系。据说,以前这条路都是山路,郑成功在此练兵时,经常在路上跑马疾驰,老百姓便把这条路叫做小走马路。
现在这条路仍叫小走马路,为中山路一条支路,北起定安路,南至武当分镇巷,长度156米,宽3.1米。
其实,还有一条大走马路,不过现在不叫这名,叫大中路,由大同路和中山路各取一字为名。
还有和战马有关的,比如马柱巷,根据记载,以前那里是饲养战马的场所,设有拴马柱,故得名,旧时还有称马柱巷、青龙宫。马柱巷很短很窄,长90米,宽1米,西北起钓仔路,东南至它派生出来的马柱横巷。
也有和马没关系的,比如马墓巷,位于思明南路铳局巷间,西北起待教巷,东南至南义和街,它不是安葬马的地方,而是古代一位姓马的举人的墓,这条巷子因墓得名。马箭巷北起本部巷石照巷,南至镇海路,它是由于以前的两个地名马仔石、箭场仔合名而成,旧时那里俗称六间厝、十八间。
岛内也有带“马”的大路。比如马垅路,西起嘉禾路,经马垅村,东至鹰厦铁路。因为经马垅村而得名,长1042米,宽24米。1998年命名。
位于五缘湾的马卢奇路以外国名字命名,颇有异域风情,长842米,宽18米。

骑马山是厦门“最美鸟儿”栗喉蜂虎的繁殖地。 (资料图)

马堂村口的牌坊。
岛外“马”路,马青路最宽最长
其实,厦门带“马”字的大路多数在岛外。
比如马青路,北起翁厝新阳大桥,东经鳌冠社区,南转石塘立交桥,再向西经钟山、渐美、海沧农场,西南接青礁村院前角嵩路。原为北翁线(北市至翁厝),1980年厦门市交通局重建,路基宽6.5~7米,路面宽3.5米,全长12公里,1984年1月竣工通车。1991年11月开建马青路,对北翁线段改建的同时,渐美兴港路向西新建至青礁村院前路段,于1993年12月全线竣工。总长16公里,宽6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一级公路,总投资7706万元。马青路为海沧区主干道,也是厦门市西部交通要道。
再比如天马路,因为在天马山脚下而得名,西北起海翔大道,经英村理工学院东北、同集南路、杏林湾路,东南接集美东路。长6240米,宽36米。为集美区交通要道之一。2006年命名。
马銮路因经马銮村而得名,位于杏滨街道日新路西,北起杏林西路,南至马銮村。长1370米,宽30米。1985年命名。
马头山路在马巷镇市头村内,东南起海翔大道,经马头山,西北至翔安东路、翔岳路、舫阳村内,因为经马头山而得名。
马塘路北起新圩路,东南至马塘西路,长1100米,宽15米,位于马塘村内。有趣的是,它派生出来了7条道路:马塘北路、马塘北二路、马塘东路、马塘南路、马塘南二路、马塘西路、马塘中路。
“马”地
马銮:牧马者咸集,又名“马林”
马銮湾位于厦门市西北部,三面环山,一面朝水,呈喇叭口形状,位于集美、海沧两区的交界处。马銮湾原为自然海湾,曾有“鱼浮碧波,鸥卧素月,琉璃万顷,舳舻千梭”的美景。
据说,马銮是“马恋”之谐音。传说,远古时代一位杜壮士路过马銮湾,马铃坠地,留恋这里水草茂盛,迟迟不愿离开,遂定居此地,繁衍成族,称名“马銮”。因沿江多茂林修草,牧马者咸集其地,故又名“马林”、“銮江”。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被马銮湾畔的“蔡林八景”深深吸引,赋诗八首,至今流传。
远山、近海、桥梁、岸堤、庙宇、白鹭、渔舟……再加上朱熹这位“大腕”的吹捧,马銮湾拥有了人文地理双重财富,如今的马銮湾落日足以媲美台湾“淡水落日”。民建集美总支曾提出在马銮湾恢复“蔡林八景”,打造日头文化主题公园。
马巷:和马没关系,和马姓有关系
翔安区马巷镇是“闽南四大古镇”之一,因商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有以“车轮滚滚,纸字千万捆”形容马巷“无商不富”的说法。它也是厦门各镇街中唯一名字中带有“马”的镇。
说起马巷名字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马巷的别名叫舫阳,自明代中叶以来,就已经逐步形成贸易集市,到清朝乾隆年间、马巷设置厅治时,更变成了店铺林立、烟火万象的巨镇。也成为晋江、南安、同安的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可谓是厦漳泉的交通要衢。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相传,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同安主簿,见此地四通八达,遂于街墙题:“五百年后通利地,五百年前利不通”。后人建“通利庙”,自此香客不绝,商贸繁荣,因成闽南著名集镇。是时,商人马氏在此开店经商,颇著声名,此乃地名冠“马”的由来。
据志书载:明至清初,马巷名“马家港”,康熙八年(1669年)称“马家巷”,后又称“马厝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称“马巷”,沿用至今。
另有一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派陈渊从河南固始县带来四个姓氏,并在泉州郡设立马场五处,其中金门、马巷都是牧马场。后来牧马场解散,饲马户以职业改姓马,定居繁衍,是为同安马氏之源,其聚居地也称“马家巷”。
马塘:山坳里一跃而出的“厦门第一村”
马塘村位于翔安区新圩镇境内一个偏僻的山坳里,地处厦门市东北角。二十多年前,三面靠山的马塘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路难行、水奇缺,人称“瘦马塘”,是厦门市的经济死角,1980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70元。坊间流传“有钱不借马塘人,有女不嫁马塘郎”,村民因为穷而抱养童养媳的比比皆是。
而如今,由于银鹭集团的崛起,“瘦马塘”变成了富马塘,被誉为“厦门第一村”,成为我省“奔小康、建新村”的典型。
至于其名字的由来,不得而知。
链接
厦门叫“马”的自然村落
(不完全记录)
新民镇西塘社区马垵自然村:在社区南部,马安山北,故名。聚落曲尺状,170余人。
新民镇溪林村走马人自然村:在村南部保镇山西南,为一地垄。唐乾符年间,刘日新追黄巢义军,于此驻兵训马,名走马垄,后建村落名“走马垄”,方音“走马人”。聚落圆形,300多人,多林姓。
汀溪镇古坑村马湖自然村:在古坑村西部。废村。
五显镇下峰村美珠堂自然村:在下峰村南部,曾名马珠堂。聚落圆形,300人上下,多朱姓。
五显镇明溪村马豆自然村:在明溪村东北部。聚落长条形,310人左右,多郭姓。
新店鼓锣社区马池塘自然村:在社区西南部。据说原为马姓,村有大池塘,故名。聚落“二”字形,210人,多李姓。
(记者 谢雨真 整理)
“马”山
多因形状似马,山体也取“马”名
厦门山体中,也有一些带“马”字的。
其中有形似得名的,位于新民镇西塘村南的马安山,山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方言谐音现名。面积约0.5平方公里,高程62米。东西走向,基岩表面风化。植相思树、桉树、龙眼等。
马头山在马巷镇市头村南,形似马头,因而得名,面积约0.75平方公里,高程74.4米,西北——东南走向,黄壤,树木稀疏,略平处辟梯田。
还有状若小马的马仔山,在马巷镇西南7.5公里,面积约0.2平方公里,高程21米,东西走向,红壤,是个小荒山。
也有因为古时是骑马的好去处,比如在湖里区东北部禾山街道岭下社区墩上社有座骑马山,高程31米,别名烟墩埔、墩上山、烟墩山、烟墩顶、烟墩尖。它是厦门最美鸟儿——栗喉蜂虎的繁殖地,植相思树,山坡种植花生、地瓜等。
走马山,在厦门坂头防护林场驻地西北5.5公里。属东辉村地界。高程409.2米,面积1894亩。有松、杉、木荷等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