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开放 探索投资环境国际化 作为经济特区,开放包容一直是厦门的城市内涵。然而,面对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开放要升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厦门将重点做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跨岛发展、深化两岸融合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而“争取设立自贸区”也首次被写入报告中。 那么,厦门自贸区该如何发展?报告提出,要整合优化海沧保税港区、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探索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模式,建立统一高效的口岸联检机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加快形成高标准、便利化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 在厦门市人大代表王荣江看来,厦门有良好经济基础、区位优势,面对自由贸易的机会,应当积极争取,稳步前进。他认为,厦门可在投资环境国际化领域先行先试,完善投资贸易体系。设立自贸区,是为了开放,也是为了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需要全球视野和双向思维。 在不断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上,厦门还积极推动《综改方案》的深入实施。2013年,厦门把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与建设美丽厦门紧密结合,全力推进5大类73项具体改革事项,20多项涉及土地、金融、航运、文化等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事项)获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实施。 当然,开放升级,厦门一直在路上。数据显示,去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8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5.3和4.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1亿美元。厦台两地共有28对56家银行签订跨境人民币代理清算协议,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新台币兑换业务量居大陆各城市前列。 提升服务 改革红利惠及民生 “改革后领证便捷了,给了企业更多的运作空间。”厦门文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洪美如是说。 本月初,厦门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不仅成了厦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也给不少在厦的创业者带来了福音。企业注册公司,申请人不必逐个部门去办理手续,极大节约了企业登记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了创业门槛,同时,宽进意味着严管,“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审批与监管实现了高度统一。 尽管厦门行政服务中心成立的时间不算长,但在借鉴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厦门行政审批改革还是创造了“厦门模式”。目前,共有100个行政事业及公共服务单位、647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市级审批事项进驻比例达94.4%。推动“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同时,厦门也对行政审批职权进行“瘦身”。 “去年,厦门市科学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更加注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刘可清强调,厦门市精简市级行政审批事项96个,减少21.9%,效能建设不断增强,连续3年绩效考评全省第一。 2013年,厦门市的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行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获批实施土地改革专项方案,在岛外四区部分街镇开展农村房屋抵押融资试点;建成区、街(镇)、社区三个层面网格化指挥信息平台223个,创新了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厦门社会保障卡全省同城结算等。通过优化行政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厦门市真正将改革的红利惠及人民。 |
相关阅读:
- [ 01-22]厦要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 刘可清作政府工作报告
- [ 01-22]厦门要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 刘可清作政府工作报告
- [ 08-30]新疆霍尔果斯“特区”经济提速
- [ 11-12]河北拟环绕北京建设近1000公里特区经济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