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获评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创建历程 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年-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明确启动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全国共有103个城市申报争创。 2012年9月,在 “中国质量发展论坛”上,全国首批争创城市名单公布,厦门成为25个争创城市之一。2013年9月,国家验收组提前一年对厦门进行现场验收,刘可清市长亲自参加汇报交流会。2013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公告,正式命名厦门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创建成效 通过创建,厦门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超过98%;工程质量有效保障,全市大中型工程及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省优质工程占全省总数近半;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均达100%,旅游购物连续3年“零投诉”,游客满意度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10位。 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厦门创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力推动厦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将厦门作为创新质量工作机制的全国试点城市”;当年5月,时任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来闽调研时,指出“厦门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中积极作为,在发展质量效益型经济方面逐渐具有形成典型、成为蓝本的潜力和竞争力”;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倪岳峰作出批示,要求支持并在全省推广厦门创建经验。 厦门历时近两年创建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终于开花结果。记者昨日从市质监局获悉,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公告,同意命名厦门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示范期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全国25个争创城市中,厦门成为首批获命名的5个城市之一。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部署。“质量是缔造美丽厦门的重要内涵和组成内容。”厦门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厦门经济特区成立30多年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文明,群众安居乐业,较好地发挥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和平统一的“三个排头兵”作用。但在当前,厦门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要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质量是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近年来,厦门将质量强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弘扬“民生至上、品质厦门”的城市质量精神,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强化重点环节领域质量监管,推动城市步入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轨道。 1 政府重视 构筑质量强市“大格局” 质量是城市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厦门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抓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市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对质量强市战略作出部署。2011年11月,厦门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厦门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质量发展正式纳入城市发展核心战略和总体规划。市委书记亲自动员部署,成立由市长亲自挂帅、6个区和34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对创建工作深入研究、推进,再动员再部署,各部门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2012年5月,市政府召开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经过市政府申报、省质量强省领导小组推荐、质检总局材料审核、现场申述论证等环节,当年9月,在首届“中国质量发展论坛”上,厦门等25个城市正式获批成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创城市。 2013年,市政府出台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及任务分解,发布厦门市质量发展规划,全面开展创建工作。为确保创建工作措施到位,在制度保障上,厦门先后出台品牌带动、标准化、计量等20多份配套文件,形成层次分明的质量政策体系,建立工作会议、信息交流、新闻发布、督查及评价考核、质量形势分析五项联动机制。在推动层面上,从 “党委、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五个层面推进,建立以“区镇、行业、园区、企业”为主体的纵横交织、条块结合的工作网络。在经费投入上,市政府设立质量强市工作专项资金,包括品牌发展资金、标准化管理专项经费、放心食品专项资金、质量业务发展经费。 2 突破创新 开创质量监管新模式 在创建工作中,厦门确立了“四个区”的质量发展战略定位,即“打造名优品牌产品的聚集区、创新质量发展机制的先行区、共享质量发展成果的示范区、深化两岸质量合作的试验区”,并大胆创新质量工作机制,实现了质量监管模式的新突破。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厦门成立经济特区之初就被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市质量强市办相关负责人说。在质量领域,厦门的机制创新成绩也较为突出,例如,质量统计考核取得突破。厦门高度重视质量考核工作,是全国第一个将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城市,质量指标权重接近GDP指标,2013年还作为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大任务进行考核。 在厦门,“质量分析”已被纳入政府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会议议题。自2010年起,市政府已连续3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为地方经济与产业质量“听诊把脉”,指明“风向”。 2013年7月,市质监局、保监局还在全国率先联合推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状况与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赔付挂钩的费率浮动机制,从源头上保护受到损害的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的利益。2013年10月,两部门又联合率先建立企业质量信息共享机制。市质监局将出现质量安全事故或被纳入质监部门质量信用“黑名单”的企业、连续三年产品抽查不合格的企业以及获得各级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质量管理先进的企业清单定期共享给保险公司,支持保险公司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推动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发展。质量诚信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标、资金扶持、贷款担保等活动中将优先获得支持,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将被严格限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动机制。“福建厦门:推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险”入选《中国质量报》“2013质量之光”地方质监工作亮点。 市质监局还在全国首创“问题企业约谈制”,约请问题企业进行谈话,与企业一起分析问题,为生产加工把脉,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企业尽快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去年,厦门还建立了产品质量社会义务监督员和建设工程特邀巡视员等制度,成立首支大学生质量安全志愿服务队,形成共创共建的良好局面。 3 卓越强企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过程中,厦门企业发挥了较强的主动性。记者从质监部门了解到,近两年,厦门广大企业自觉追求卓越质量,已有3家企业荣获全国“质量标杆”称号,6家企业发布《质量信用报告》,200多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QC(质量控制)小组活动覆盖全市各行各业。“质量强市”不仅促进企业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而且促进厦门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据了解,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5年稳步增长,2012年厦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8.15,位居全国前列。 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了知名品牌的不断涌现,自主品牌集聚发展。据统计,厦门目前拥有中国名牌19个、驰名商标67个、福建名牌174个、福建省著名商标543件,软件园、鼓浪屿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每亿元GDP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分别居第一位、第三位,每亿元农业增加值拥有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居第一位。拥有省、市质量奖和出口企业质量提升奖企业12家,数量位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两年来产值增长123.1%。 4 惠及民众 全民共享创建成果 全体市民共创共享质量发展成果,始终是厦门创建质量强市坚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记者获悉,厦门是全国创建城市中,首个公开征集质量精神的城市。经过征集评选、征求意见和专题研究等环节,真正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弘扬城市质量精神,市质量强市办设计了易于市民识别的城市质量精神LOGO图案,同时制作专门阐述质量精神的漫画,并在所有宣传载体上统一印制;还以白鹭洲公园为中心,通过户外广告牌、LED显示屏等形式构成“质量文化主题公园”,让市民在休闲中感知城市质量精神和文化,将质量精神渗透到市民生活中。 “民生至上,品质厦门”的城市质量精神,准确反映了全体市民对质量的共同价值认可。“民生至上是厦门创建质量强市的最终目标。”市质量强市办负责人说。2013年,厦门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坚持创建为了市民,创建依靠市民,创建服务市民,创建惠及市民,从市民最关心的质量问题入手,在全国率先向市民公开征集“关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给予重点保障。目前,厦门已率先实现“全民医保”,保障性住房被誉为“厦门蓝本”,城市食品安全满意度、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民幸福感指数均居全国前茅。 同时,厦门质监、工商部门与人民法院建立起产品质量纠纷诉讼调解对接制度,将“12365”、“12315”等质量投诉举报平台融入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格局,形成“投诉处理、多元调解、诉调对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使民生质量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声音 “民生至上”成最终目标 ●国务院参事、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验收组组长葛志荣:这么多年来,厦门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质量工作已全面融入转变方式、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旅游、教育、卫生、交通、住房、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厦门市创建工作开展得很扎实、很有成效,不仅促进了厦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而且把民生至上作为创建质量强市的最终目标,创新质量工作机制实现突破,推动质量工作的开放交流和国际合作,以质量为核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等五个方面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延伸 厦门质量强市 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显著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通过创建活动,厦门“质量强市”工作在质量总体水平、质量基础保障能力、全社会质量意识、两岸质量合作水平的四大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四大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产品质量持续提高:2013年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44.22%。蔬菜、水果和畜产品农业部例行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6.7%、100%和99.5%。水产品农业部例行检测合格率97.5%,提高6.3个百分点。产品抽检合格率98.38%,提高0.7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合格率98.67%,提高0.9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水平。 工程质量持续提升:2013年全市建设、水利和交通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均达100%。新增市级结构优质工程192个、“闽江杯”省优质工程28个、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4个。集美滨水小区成为全国首个“鲁班奖”保障性住房工程。 服务质量持续改进: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满意度达82.42,提高0.64。2013年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满意度达80.16,提高1.18。3家服务业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4家服务业企业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厦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元GDP能耗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省级生态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获批设立,获得“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称号。 质量基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城市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厦门市已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海、陆、空交通服务网络,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成为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性航运中心,铁路交通从“末梢”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枢纽”,厦门机场成为第五大口岸机场。 产业素质不断增强:厦门市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建成软件园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园区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 创新支撑不断壮大:厦门市目前拥有国家质检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总数占全省一半。主导、参与制定国际国内标准600多项,5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2项标准获得福建省标准贡献奖。 质量文化建设参与面逐步扩大 政府倡导质量发展理念力度加大:市委、市政府领导连续三年在各级主流媒体发表7篇署名文章,宣导质量强市发展理念。市人大、政协发挥监督功能,积极提出议案、提案。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3·15”、“质量月”、“诚信兴商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 企业建设质量文化积极性增强:追求卓越绩效成为广大企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动需求,质量工程师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以省、市质量奖获奖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 社会参与质量活动热情高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人民群众主动投身质量工作,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局面。 两岸质量合作领域全面深化 合作全面化:厦门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经贸文化交流活跃,在质量、科技、产业、贸易、金融、文化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创造了许多“第一”、“率先”纪录。 交流经常化:由国家质检总局、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质量论坛”是海峡论坛的重要内容,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两岸质量交流规模最大的盛事。 对接实质化:“两岸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交流合作基地”成为质检总局批准的全国首个对台基地;成立大陆首支以台湾质量专家为主的“厦台质量专家志工团”;率先与台湾检测技术机构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有力促进了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和经贸合作。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泥 |
- 2012-10-16厦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 2012-09-21厦门获批首批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 2012-09-21厦再传"强"音 获批首批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 2011-01-27厦门今年启动"质量强市"战略规划 促产业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