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将诞生首条千亿产业链
火炬︵翔安︶产业区 东南网1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 张顺和 通讯员 郭伟 刘方昆)工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工业园区这个重要载体。 近年来,这个高新企业园区以占全市约1.3%面积的土地,持续实现了全市40%以上工业总产值。在过去一年里再次交出亮丽的成绩单,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8.6个百分点,光电显示产业集群产值近千亿元,新增1家百亿工业企业,使得园区百亿工业企业达到6家。可以说,厦门火炬高新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高新区,已成为引领厦门工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力图“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促进优势产业更加集聚发展,工业园区整合拓展和优化提升的工作正在开展。厦门火炬高新区,可以说是厦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探索。 更强 “百亿企业俱乐部”再添新丁 作为一个以“高新”命名的工业园区,增速如何,往往折射的是高新企业的成长潜力。 2013年,尽管面临着工业巨头减产、新项目不足等压力,但火炬高新区的“火炬”仍旧“越烧越旺”,再次为厦门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工业经济成绩单。在厦门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中,我们看到火炬高新区2013年的经济成绩单: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10.8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28%,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市增速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5.0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7.23%,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增速8.6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84亿元,占全市工业固投的37.7%。 备受关注的是,在过去一年里,厦门“百亿级企业俱乐部”再添新丁——达运精密(厦门)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成为了继戴尔、友达光电、宸鸿科技、联想移动、冠捷之后,厦门火炬高新区诞生的第6家百亿元产值企业。而放眼厦门工业领域,厦门的百亿企业也就8家。 这个占全市不到1%土地的国家级高新区,汇聚了2900多家企业,其中有29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21家产值上十亿元企业、86家产值上亿元企业,成为厦门工业发展“特区中的特区”。 更大 首条千亿产业链即将诞生 对于火炬高新区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喜事——首条千亿产业链即将诞生。 事实上,坚持产业链规划、招商、培育,进而创造“产业链效应”,正是火炬高新区做大做强的一大成功经验。 在全市多达25个工业园区中,火炬高新区独占全市四成工业份额,这首先要归功于一条产业链——贡献了一半以上产值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初步统计显示,在2013年,作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火炬高新区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总产值已接近千亿大关。 火炬高新区这千亿产业链如何做长?在“火炬人”那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火炬高新区某一产业链中,围绕某几个龙头企业,他们的上下游还缺哪一环,全球范围内还有哪些关键企业可以填补这些空白,他们都一一剖析,并据此研究制定不同产业的招商目标和计划,有的放矢、集中优势引进一批产业链上的相关大企业。 以光电产业集群为例,在天马微电子的国内第一条、全球第二条第5.5代低温多晶硅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去年从试生产到量产后,高新区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又有关键一环被填补。 正是围绕着类似天马微电子这样的龙头,变“撒网式”招商为“有的放矢”地出击、培育,火炬高新区加快发展关联配套产业,逐步引入研发、设计、中试、营销等其他生产经营服务环节,增强聚集度和配套性,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营造了“产业链效应”,最终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企业发展铺出完整产业通路。 以友达为例,其相关的配套企业,就多达20余家。在友达光电、宸鸿科技、天马、冠捷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集聚,平板显示的产业集群已拥有从上游的彩色滤光片等六大主要原材料,中游显示屏制造到下游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完整的产业链。 更优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 2013年,火炬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截至目前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92家,数量占全市的35%。这些企业去年实现工业产值913.52亿元,同比增长18.4%,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8%。 火炬高新区里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短短几年从几百万元做到十几亿后,很多地方纷纷向它抛出了橄榄枝。 “有的给钱、有的给土地、有的承诺在财税上给予更大支持。”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还是拒绝了,他说他更看中的是火炬高新区的服务和体制。 在园区企业看来,火炬高新区坚持的“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保姆式服务,就是最大的“特”。弘信电子就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保姆式服务。 “我们还没开出第一张销售发票,高新区就帮助我们向科技部申请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弘信电子副总经理杨辉对此印象深刻。如今,弘信电子产值已超十亿元,逐步成为一家增长潜力巨大的龙头企业。 一站式服务,一条龙的服务。如今的火炬高新区,已经构建起“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高新区”的一整条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高新区还为企业提供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等增值服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站式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实现‘一竿子’服务。”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选项目、引项目、项目落户、项目投产等,“火炬人”就“一竿子”服务到底,使得企业与政府无缝对接。这相比一些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服务现象,火炬高新区显然在体制上、机制上更受企业欢迎,进而产生企业眼里的“服务红利”。 数说火炬(2013年) ●10个。新引进和增资的项目中,合同利用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10个。 ●102.2%。引进外资新项目33个,增资项目24个,合同利用外资3.07亿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2.2%。 ●4条。4条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其中2条产值突破500亿元。 ●184.7亿美元。出口创汇184.7亿美元。 ●14家。引进的5000万元以上新设内资企业14家。 记者观察 “两头在外”短板待补 火炬高新区的“火炬”“越烧越旺”,成绩单亮丽,但从整体上看,厦门工业至今仍未摆脱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尴尬。 高端研发在境外、市场也在境外,这使得厦门长期处于“两头在外、过程在内”的外向型加工产业结构。一方面,厦门的工业基础能力依旧薄弱,如工业热处理、表面处理、模具、机加工等基础能力弱,应用于工业产品的软件开发和IC设计长期缺失;另一方面,目前出口交货值仍占工业销售的44.3%(2012年),出口产品90%以上为境外品牌,“OEM”、“ODM”是工业出口产品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 还是以厦门的首条千亿产业链为例,目前这一产业链仍以下游模组和整机产品为主、缺乏中游核心产品面板和上游产品的研发。面板制造、关键配套原材料、关键设备制造等核心技术仍主要掌握在日、韩、台大企业的手中,而且对方严格限制外流。 这就给厦门工业经济带来一大困惑:后端加工成为厦门工业普遍的生产方式,工业增加值率普遍较低。 为此,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厦门,传统的靠低成本、靠优惠政策和拼投入、拼规模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推动“OEM”向“ODM”转化,“ODM”向“OBM”提升,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品牌经济;如何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如何让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都事关厦门未来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
- 2014-01-02集中资源力量培育千亿产业链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 2014-01-01厦门培育千亿产业链 规划构建“5+3”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