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6月16日厦门海关遵令将海关邮政改为“大清厦门邮政局”,局址仍设于海关税务司署办公楼内(原楼已拆,现已改建为今海后路34号海关大楼)。是为官办邮政之始。
此前,邮政一直是由海关试办。厦门在1862年即设有海关代办邮政,使用的是海关试办时期发行的大龙、小龙邮票,盖销海关邮戳。清国家邮政官局于1897年2月20日正式营业,先后使用过慈禧寿辰加字改值邮票、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小龙加字改值邮票、石印及伦敦版蟠龙邮票。
最初,在福建省只设立福州、厦门及罗星塔三邮局,都附设在海关内。鸦片战争后,洋商洋人纷纷前来中国,为了他们通讯需要,1 863年上海英租界设置工部局书信馆,发行邮票、收寄信件。于1890年2月5日在厦门开设代办所,并于3月1日发售上海书信馆印制的邮票、邮筒和明信片。1895年1月1日厦门商埠邮局成立,并于同年6月8日发售厦门工部邮政局自印的双白鹭图案邮票,但使用期很短。1897年2月30日国家邮政官局正式成立后,厦门商埠邮局便自行撤销,故实际用量不多。
与工部局书信馆同时的还有各国的客邮,厦门鼓浪屿是各国领事馆及洋行的聚集地,英、美、法、德、日各国领事馆均办理邮政,即“客邮”。使用的是其本国邮票,或加宇使用,甚至有特别印上中国国名及地名、邮资的“客邮”。一直到1922年在中国政府的不断抗议下,各国才被迫陆续撤消其在中国的“客邮”。自明永乐年以后,民间商业活动频繁,各地经营者互相往来、互通信息及汇兑银钱。民间的信局发展迅速,除收寄信件外,还代办汇兑等业务,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千家。厦门因为是福建向外移民的门户,据记载1822年前后广东、福建两地经厦门及陆丰出国的年达七万人之多,大多去东南亚国家。民间信局——侨批局即应运而生,至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厦门的侨批局多达七十六家,一直到解放后,侨批局才完成其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