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来厦务工者人际交往:努力工作生活 内心却很孤独
工作环境限制了他们的交流,业余生活不是很丰富。 海西晨报记者 袁青青 “打工时很容易和曾经的好同事、好朋友失去联系。”常感觉孤独的打工者小钟说。 在这座急速变动的城市里,有一群年轻的打工者为了生活和理想默默奋斗,他们有着对人际交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在交往行为上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 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林赞歌老师认为,“大家都在等朋友来”的被动式交往模式和“凭喜好交往”的儿童交往模式,成为新生代员工成长的瓶颈。为此,记者走访了岛内外多家企业展开调查。 虚拟世界很活泼 现实生活很内向 讲述人: 企业人力资源经理 小龚 在集美某服饰公司任人力资源经理的小龚说,同事们常在QQ群里聊得火热。“网上很活泼的人,现实里其实很内向。”小龚告诉记者,网络丰富了大家的生活,但也让人和人之间少了传统的情感交流。 该服饰公司的300多名一线工人,上班时间常忙得焦头烂额,下了班也没时间参加娱乐活动。“车间很吵,我们也不能聊天。”工人小陈透露,下班后回到自己那小小的出租屋后就不想动弹了,看看电视剧或用手机上上网,懒得去同事家串门。话不多的小陈不太合群,给人感觉很内向,但小龚却说:“你看小陈的空间日志会觉得他还蛮有趣、蛮俏皮的。” 记者在集美区随机调查了20位“85后”打工者,其中16位告诉记者,他们过着“吃饭、睡觉、上班”三点一线的孤独生活。用手机或去网吧上网以及在家看电视,是最大的乐趣。考虑到出门就要花钱,他们并不常逛街、和朋友聚会等。 “他们都很熟悉网络用语,在网上也很会和人聊天。”小龚称,这些打工者在现实中交朋友、制造聊天话题等能力并不强,他们也常凭着感觉去处理人际问题。 假装很开心 内心好孤独 讲述人:奶茶店服务员 小钟 记者走访岛内外多个企业时发现,大多数打工者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工作环境封闭,内容单一。此外,服务行业窗口的员工常被要求以亲切的微笑服务顾客,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多数人是假微笑假开心,内心其实很孤独。 “我们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小钟来自江西,目前是一家奶茶店的员工,她告诉记者,厦门的消费水平太高了,一个月3000元不到的工资让她生活得有些吃力。小钟的工作很忙,但再忙也要微笑面对顾客,天天假装开心,小钟说其实自己很累。 记者了解到,除了上班时间,小钟回到宿舍后就变成“宅女”,也可能是平时微笑太多,在宿舍的她常感到孤独,“压力总要发泄出来,整天笑,谁受得了”。 在奶茶店打工之前,小钟曾在一家企业当工人。“每天就是检查拉链,头脑里都是空空的。”小钟说,工厂里封闭的工作环境和流水线作业很磨人,下班后常让人觉得孤单。 面对矛盾和冲突 处理能力弱 讲述人: 湖里外来青年文学社社长 颜先生 “他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他好过。”矛盾产生时,这是很多人最直接的想法。湖里外来青年文学社社长颜先生常年接触外来打工者,在他看来,很多“85后”、“90后”打工者很单纯,与人交往不做作,但面对冲突时,解决能力有点差。 “一方认为,用一下你的东西又不会怎样。另一方却觉得,你用我的东西还这么拽。两个人就因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颜先生说,日常中,工友间因为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的案例非常多。 小李和小张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当时他们有一个共用的工具,并由小李在保管,某天工友小张因为急用便没打招呼就要拿走,二人为此吵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人更是拿起桌上剪刀刺向对方,幸好被及时拉开。在颜先生看来,成年人为这样的小事而打架实在不应该。 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工厂得知,当工友间发生矛盾时,多数人处理方式较为简单粗暴,也有人选择逃避忍让。 |
- 2012-10-23调查:近9成来厦务工者没法陪父母
- 2012-10-23九成来厦务工者没法陪父母 莆田近万人未换二代证
- 2012-10-23重阳节在即 调查显示近九成来厦务工者没法陪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