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的倒下
“重组失败”四字断了广大书迷的念想。上周,参与光合作用重组的开锐创富投资有限公司CEO劳莘证实,光合作用书房重组失败,其创始人孙池转行进入电子阅读行业。对业绩的追逐收不住脚步、盲目扩大规模,被认为是光合“不再作用”的主要原因。
隐现的生机
传统书店似乎已经落入“全面唱衰”的境地。但其实,当传统书店不再那么“传统”,机会,或许就出现了——在这个所谓的“书店寒冬”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几抹暖色。这一次,我们将目光投向这座城市里几家富有生机的传统书店。毕竟,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抱怨太多,破局的探讨则太少了。
>关键词:专精
>范本:小渔岛书店
“定向”收集地方文献
收书时就有意追求差异化,并借助网络旧书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在一片“衰”声当中,这家旧书店昂首开起了新的分店——去年年底,“买借一体”的荒岛图书馆小渔岛书店在大学路上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分店,相比开创于2010年的民族路总店,新分店的规模足足扩大了一倍多。“书店目前有一定的盈利。”这是老岛的原话,在他看来,小渔岛呈利好的趋势。
跳脱传统旧书店泛而不精的特点,在“专精”上做文章,则是小渔岛的一大杀手锏。厦大毕业生小林至今没有忘记,当初在小渔岛找到“稀缺专业书”的心情。由于毕业论文的关系,小林需要查阅鹭江出版社早年出版的《高甲戏》,始终“查无此书”之下,小林最终求助于网络交流平台“孔夫子旧书店”却意外发现,小渔岛就有一本《高甲戏》!
“从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定向收书’”,在老岛看来,店内上千本闽南地方文献恰是小渔岛和其他书店的差异化,是个短期内难以复制的门槛。而小林提到的“孔夫子旧书店”,也正是老岛极力推动的“线上和线下的一体化”。毕竟,在互联网时代,联网意味着争取更多顾客。
>关键词:厚重
>范本:晨光旧书店
打造旧书“博物馆”
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的旧书,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书
因店面属自有房产而有幸避开高店租的厦门旧书店代表——晨光旧书店,同样前景看好。这家营业二十余载的书店,在经历砸场、房产纠纷、倒闭传言等一系列风波后,终于要逆袭了:半个月后,晨光将在民族路迎来自己的第一家分店,而开店原因并非单纯的扩大经营,还因为“旧书堆得没地方放了”。
与追求“流通”和“专精”的小渔岛不同,晨光是家更加传统的旧书店,有着品类相对丰富的旧书。但是传统之中也有“不传统”,晨光的旧书几乎囊括了所有种类,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比起一般的旧书店,晨光“博物馆”式的“全面”显得独树一帜。
这得益于店主陶先生几年来的经营思路:要做,就做得更全。在陶先生眼中,旧书呈现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经济实惠”,还有时光附着于旧书之上所形成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正是旧书独有的盈利空间,通过全面的旧书来获取“全面”的盈利空间,使得晨光在厦门书市占据了相当地位。
>关键词:体验
>范本:琥珀书店 不在书店
在这里找回人文
举办读书沙龙,以“最美书店”的标签吸引读者,这些都是网购所无法得到的体验
旧书店有机会,其他传统书店也在寻求突破。今天,位于大学路的琥珀书店将搬到300米外的中华儿女美术馆。店主阿默透露,搬家原因与租金多有勾连——在附近房产的带动下,“店租一直在涨”。但是通过搬家消解掉店租压力后,琥珀的日子过得还算“小康”。在书店经营上,流行一种说法,即书店必须拥有人文气息:书店不仅仅卖书,它还是读者的“精神家园”。在作家南宋看来,强调互动性恰是琥珀的另一大特色,通过举办读书沙龙,琥珀为消费者带来了网上购书无法替代的体验,这些都支撑起了琥珀的生存与发展。
华新路的“不在书店”同样在体验上做文章。这家被某些粉丝称作“中国最美”的书店藏身老别墅内,以致每位走进书店的人,多以“参观”的视角来完成一次体验式消费。也正是这种体验的模式,为不在书店集聚了人气。
>关键词:延伸
>范本:外图书城
形成文教“小商圈”
出租部分外围场地,用于数码产品、办公文具、咖啡和食品的售卖,还引进餐饮业
“国字号”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外图书城的人流量并不少,在众多读者眼中,外图的地位如同书市中的“沃尔玛”,品种齐全,拥有一站式购书的便捷,这也造就了外图客源中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而打折卡的适时推出,也为外图贴上了“实惠”的标签。
但是除去主业,书城盈利相当程度还依靠了“招商”:出租部分外围场地,用于数码产品、办公文具、咖啡和食品的售卖。这些尝试恰与顾客群体的需求相吻合,书城负责人林先生就举了一个典例,“之前有学生家长提出,希望孩子逛完书店能就近吃饭,这才有了豪享来的进驻。”这种“招商”,正是“场地大、空间多”的“国字号”所特有的优势。
作为本地另一家“国字号”,新华书店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垄断”书市当中利润最高的教材市场——靠着这一招,新华书店现在活得挺滋润。但“一招鲜”的做法也常为人诟病,当社会用书反成配角时,新华书店的明天恐怕危机重重。
>关键词:磁石
>范本:纸的时代
书店并不非得盈利
它更像是一块打着文化标记的磁石,提升周边人气,乃至带动附近房产升值
还有一家绕不开的书店:位于海沧阿罗海的“纸的时代”。
虽然根据很多行内人士的反馈,这家售价比照当当网的实体书店经营本身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即便书店负责人周女士也坦言“我们是公益性书店,不保证盈利”,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好好“活着”的同时,也成为最近半年来网络上最红的一家厦门书店。
它的经营模式,或许正像行内人士分析的那样,将书店作为“自有物业的文化配套”:与商场乃至房地产商合作,用文化品牌吸引了大批商铺入驻,提升整个商城的盈利。这种以“书店拉商铺,商铺养书店”的模式移植到了纸的时代,便促成了与当当网同步售价这一大胆举措,价格的优势聚集了一定的人气,不断积累的人气也向阿罗海的其他店面辐射开来。从这个角度而言,书店更像是一块打着文化标记的磁石,以此提升整个阿罗海广场的客流量,乃至带动附近房产升值。
说法
低谷之后,必有新生
“低谷之后,必然会有新的书店形式运势而生。”文创产业经营者、原光合作用品牌部负责人杨函憬认为,在光合倒下两年后的今天,哀叹它的离开已无多大意义,眼下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寻求传统书店的转型。
他将如今厦门本土几家具有代表性书店的举措,视为转型的尝试,“就像‘变形记’,这些书店也在演绎属于自己的‘变形记’,以寻求市场的空间。”在他看来,理想的书店应是“一个文化公共空间与生活方式可选空间的复合”,“转型不是简单的换产品、扩空间,而应提升服务方式,适时做足营销,在强调阅读空间的同时,适当加入生活美学”。
作家南宋也认为,传统书店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文气息”的营造。书店与电商的差异化在于,网络无法提供具备社交功能的公共空间,其往往给人以“冰冷”之感,而书店的公共性营造了“热”的氛围。而市图书馆的门庭若市和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相对冷清,也为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书的需求依然存在,关键在于阅读体验。
本组 本报记者 林露虹 黄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