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44条排洪沟大“清肠” 共清出淤泥30万立方米
30万立方米淤泥被掏出 根据地形特点,岛内近80条主要的排洪沟分布在16个行洪片区。去年5月,筼筜湖周边34条排洪沟率先清出18万立方米的淤泥,而今年接受“清肠”的则是其他15个片区共44条主要排洪沟,共清出30万立方米淤泥。 清淤人员介绍,近日,岛内最老排洪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中山路至厦大一带的排洪沟全面完成清淤,至此,44条排洪沟实现了全“清肠”。 清淤人员说,目前清淤工作完工后,正在进行检查和验收等收尾工作。 据了解,自岛内排洪沟建成以来,如此大规模的地下清淤尚属首次,清淤时,工人先从井盖下去,然后将淤泥挖起装入编织袋,再用机器吊出地面。“每条排洪沟里需80名左右的清淤工同时轮换作业,每个工人要戴呼吸器,只能在管道里作业1小时左右。” 将为排洪沟建立完整档案 清淤人员说,这些服役20来年的地下排洪沟,大一些的直径有1.2米以上,为石板结构,小一些的直径在1.2米以下,为圆形管。通过排查,清淤人员发现,岛内排洪沟的整体构造远比预期要复杂得多,除了结构和线路多变外,此次清淤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排洪沟。 清淤过程中,这些排洪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一方面,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使一些排洪沟下沉,有的原有结构和走向已被破坏。另一方面,不少排洪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破损现象,有的排洪沟顶部发生断裂,除了会漏水外,上方的泥土还会掉入管道里;有的排洪沟则是底部水泥板被冲开,造成脱节,有的甚至出现坍塌,有的则直接被堵死。 清淤人员介绍,经过这次大排查,他们已经基本摸清岛内排洪沟的走向、结构、长度、断面等,下一步,将为这些排洪沟建立一份完整的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为之后的修补和维护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解读 “清肠”后能破解内涝吗? 近80条排洪沟被“清肠”了,是否意味着以后不再内涝了? 对此,市政工程相关人士坦言,城市内涝由多种因素促成,以排洪沟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排洪沟随着岛内人口密度和开发加剧,早年的设计标准已经远远不能负载现在的行洪需求。 并且,由于早年工艺落后,排洪沟破损、老化等问题不断,目前还不可能进行彻底更新。另一方面,绿地的减少使得城市天然蓄水池越来越少,吸水能力逐步下降,而路面和屋顶的硬化则进一步减弱了城市排涝能力。 市政人员说,此次排洪沟清淤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积水发生,但并不能确保城市不内涝。“如果没有这项工程,5·16以来的三场强降雨,厦门内涝会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