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镇街视窗:
部门直通车:
鹭岛消防 妇联新闻 工会 文明湖里 文明同安 计生委 党工委 电业局 港口管理局 物价局 海事局 旅游局 教育局
企业风采:
海翼集团 夏商集团 厦门国贸 翔业集团 翔业公益
行业频道:
房产 汽车 建材 食品 保健 商会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拆猪圈、拆围墙、捐鲜花 海沧西山社村民共建美丽家园

xm.fjsen.com 2013-11-27 08:59  骆余民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2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骆余民 通讯员 林泓 郑伟明文/图)海沧区东孚镇寨后村西山社,一个位于天竺山脚下的村庄。或许,不少人还记得,这个村庄的村民拆猪圈盖纳凉亭,让废弃猪圈变成公园的故事。

这些都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在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社区之后,这里的村民们显然已经做好准备,要把自己村子打造成一个与天竺山风景区相匹配的大花园。

近日,导报记者再次前往这个村庄,这里的村民不仅贡献出了自家的鱼塘,还拆了自家的围墙,甚至外来在西山社工作的“新厦门人”也主动贡献花草绿化村子。

一口鱼塘 让公园变得水灵灵

这两天,西山社的猪圈遗址上,村民们正忙碌地修建纳凉亭。

当村里头有村民提议一起建个公园,让大伙有个休闲好去处时,得到了很多村民的响应。

村里的养猪户陈益兴更是带着几个工人,拿着铁锤榔头拆下了自家猪舍的屋棚。

不过,仅仅把猪圈拆掉,盖起凉亭,这还是不够的,有村民提议要把猪圈边上的鱼塘纳入到公园的建设中。要不鱼塘很脏,天气一热还会发臭,建好凉亭也没有人去。

村民们提议一起将鱼塘进行清淤改造。这样,村民就可以在村里享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村民刘菊花是这口鱼塘的主人。她承包这口鱼塘很久了,离承包期结束还有8年。在听说大家要一起合力建公园的事情之后,刘菊花感觉自己也能为乡亲邻里做点事情,立马同意大伙的提议,对鱼塘进行改造。在没有确定补偿的情况下,刘菊花就自发地将鱼塘贡献了出来。

刘菊花说,美丽西山的建设,全部让村民自己做主,他们连鱼塘改造后的名字都想好了,“我们就一起商量,给鱼塘起了个‘金银潭’的名字”。

一堵围墙 让公园视野变宽阔

公园有了凉亭,有了“金银潭”,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时,村民们又发现了,村里古庙边上的围墙很破旧,墙脚下垃圾成堆,看起来让人很不舒服。

要知道,古庙的对面有一戏台,逢年过节,这里总是热热闹闹的。村民们经常聚集在这里的百年榕树下,侃大山、看社戏。所以,有村民就提议,把围墙拆了,把垃圾堆清了,给村民一个好聚会场所。

这事让围墙的主人谢永良得知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毕竟,这堵墙他建起来已经20年了,一直以来都围住自家的鳖池,防止鳖跑出去了。

看着村民们纷纷改造自家房前屋后,甚至有的村民捐钱建公园,还有的村民让出几百平方米土地建停车场,谢永良也萌发了拆除自家围墙的想法。“我老谢没办法捐钱出力,让出一堵墙总可以吧。”谢永良没要一分钱赔偿,就把墙给拆了的行为,感染了周边不少村民,加速了村庄纳凉点的建设。

一批花草 让公园绿化更美丽

西山村民共同的努力与付出,正让村庄变成一个大花园。这让一些居住在西山社的“新厦门人”也深受感染,也纷纷主动参与到村庄的美化建设中。

陈东升就是积极参与西山建设的“新厦门人”。老家龙岩的他,在西山社已经居住了10多年,并在西山社工作。

这位“新厦门人”,1999年来到西山社经营园艺场。村民的热情和友好,让他很快就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

在西山社居住这么多年的他,早把西山社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一次,在建设美丽西山的过程中,他也和土生土长的西山人一起,主动提出从自己经营的苗圃里,拿出价值3万余元的花草,来装扮村容村貌。

不久前,陈东升刚成为西山社乡贤理事会成员。融入到西山生活的他,现在经常用一口很溜的闽南话,和村民商榷村里大小事。“村容村貌好了,看着舒服,大家心情也都很愉快。”陈东升说,他跟村里的村民都是一家人,要一起为建设美丽的西山尽自己的一份力。

记者手记

有“我们”花更香

最近在海沧采访,听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我们”。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试点建设过程中,像西山社这样,村民纷纷主动建设家园的场景,在海沧很多地方都看得见。

就像在西山社采访,村民们一起强调“我们”二字。

他们说,没有“我们”一起努力,没有“我们”一起贡献,没有“我们”一起推动,公园的建设进度就快不了,村里的花草就没那么快可以种起来,公园建设进度就不会这么快。

在听见村民提起“我们”二字时,导报记者瞬间也没有了生疏感。村民们说,正是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

从“你我”到“我们”,这一个细微的变化,显示出了村民为自己家园自主建设的热情,更显示了“我们”村民的力量。

正是这个“我们”让西山的村庄变得更美,环境更清幽,花也更香。

责任编辑:张海燕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频道点击排行
网站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