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易招消化系癌 早防早诊早治是关键
■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厦门市居民死因分析报告 阅读提示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 亚健康容易引发早期癌症。比癌症更可怕的是,身体滑坡而浑然不觉,或者不以为意。日前,在第四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关注消化系癌症的早诊早治话题。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吴咏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建林教授 文/图 记者 黄文水 通讯员 陈芳 A 从小到大没有生过大病,突然诊断胃癌中晚期 平时身体一向很好,却在短短一个来月的时间,突然暴瘦10多斤,前不久,来自同安农村的叶女士觉得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只是吃上一点就觉得饱了,总感觉吃下去的东西没有消化,到了夜里,甚至腹胀得整夜难眠。她赶紧上当地的卫生院做简单检查,也没发现大问题,误以为是普通的肠道疾病。 可是,最近一个月,叶女士突感喉咙不适,吞咽困难干饭吃不了,严重时甚至喝水都会有异物感。家人赶紧带她上大医院,经过系统检查,结果一出来:胃癌中晚期,这对一家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家人感到不解:长期好端端的人,从小到大没有生过大病,怎么突然就患上了癌症? 在分析病情的过程中,医生了解到,叶女士担心身体长胖,多年来几乎都没有吃过早餐,或者随便扒上几口了事。她在家干农活,到了田里,要是遇到没有忙完的活,总是等到忙完农活再回家吃饭,往往过了时段,一日三餐没有规律。从去年开始,她隐隐有腹胀的感觉,她自己以为是运动偏少导致的消化不良,家里人也以为她身体一向很好,也没有太在意。 医生说,从表面看,正值壮年的叶女士身体很健康,可是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身体不知不觉进入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身体已被大量透支,就被消化系癌症给盯上了。 B 中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不高,早发现早治疗有望治愈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人浑然不觉,叶女士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尽管一年前身体已表现出不适,可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如何识别消化系早癌?在第四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吴咏东认为,“识别消化系早癌,靠什么,靠意识,靠认识。”他以2005年数据为例,中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为15%,远低于日本诊断率70%和韩国55%的诊断率,到目前为止,中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然不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贵齐教授说,国内有专家针对食管癌、贲门癌的早诊早治项目,2006年到2009年食管癌共筛查53927人,共检出需要治疗的癌及癌前患者1292例,检出率为2.4%。早期病例1063例,早诊率82.28%,治疗病例884例,治疗率为68.42%。 “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去治疗早期的食管癌,是可以治愈的。”王贵齐说,从大量的实例来看,还是认识问题,“诊断是早癌,如果去治疗,就没有太大问题,不去,那就有问题了,不能说不是癌就不治了”。 C 中晚期癌症患者治疗 要转移到预防干预和早诊早治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建林教授也专门就胃癌的早诊早治提出见解。他介绍,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排名前六位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据“半壁江山”,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列第2、5、6位。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闽南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根据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2012年厦门市居民死因分析报告,排名前五位,食道癌、胃癌、肠癌都上榜了,发病率分别为0.216‰、0.134‰、0.103‰。提高早诊早治水平,任建林认为,要“精查”,针对特殊行业和群体开展筛查工作。 吴咏东说,肿瘤防治的原则:策略前移,重心下移。将有限的卫生资源主要用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逐步转移到预防干预和早诊早治方面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癌症高发的农村和社区,并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王贵齐认为,不仅亚健康人士要提高认识,开展消化系癌症的早诊早治工作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使用微创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治愈早癌并非遥不可及。 |
- 2013-08-27年轻干部下乡“接地气”有助预防“亚健康”
- 2013-08-27预防干部心态“亚健康”
- 2013-07-25厦门排水系统“亚健康” 局部还出现“病变”
- 2013-07-08滥用化妆品和护肤品 七成女性皮肤亚健康